2011年商业和科技趋势:小东西如何挑战巨头?

最简单的需求将驱动技术和商业,而创新偏偏是在不完美状态下发生。大公司想满足所有需求,结果反而迷失。小东西决定着未来科技和商业的走向。

2010年10月底的一天,一款名不见经传的手机软件Kik Messenger推出,短短2周以后,它拥有了100万用户。作为对比,Facebook推出10个月后用户达到100万,Twitter推出2年后才达到100万用户。

100万用户被认为科技产品将会遭遇的第一个临界点。什么样的需求,能够使Kik以如此快的速度爆发?在旁人看来,Kik又是一个误打误撞的例子,这10来个人的小团队,本意只是想做一个音乐分享的应用程序,但和唱片公司交涉时间过长,于是便用同样一套技术,先不分享音乐而是分享“文字”,反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欢迎。

Kik

这个误打误撞正好撞到了用户的痛处。Kik的创始人Ted Livingston来自黑莓公司,黑莓上最著名的IM软件BlackBerry Messenger(BBM)很好用,但是不能跨平台;Kik使BlackBerry、iPhone、iPod、Android的用户能够互相之间发送基于网络的短信,一下子触到了用户的痛点。用户的沟通不再依赖于运营商和终端,哪怕换部新手机,没有本地通讯录也没有问题,只要登陆了这个服务,你还是马上可以和朋友即时沟通。同时,Kik的流行充分利用了手机的特性,比如,与朋友短信时,可以实时看到对方的回复动作和接收状态;当你的通讯录里有人装了Kik时,它会提示你并且吸引你和朋友通讯。

Kik的爆发让人们感受到了Twitter出现时所带来的激动。下一个大机会?谁也不想错过。但Kik还只是开了个头,同样是10月,另一款手机软件Instagram推出,10天后突破20万用户,这是一款基于iPhone的照片分享服务,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基于图片的Twitter。它同样也自带一些小花招,比如可以用滤镜效果对照片加以修饰,制作出LOMO风格的照片;同时能够轻巧的一键分享到Facebook、Twitter 或者Flickr平台上。Instagram公司团队最初只有两个人,他俩原先想做的应用是将Foursquare和Mafia Wars(一种黑帮游戏)结合起来,但做出的产品不满意,于是将很多功能去掉而只剩下图片分享,结果推出后大受欢迎。

愤怒的小鸟

有趣的是,这两款应用为什么不是由传统IM厂商、或者基于互联网的图片商(比如Flickr)来推出?从用户体验上来看,这两款产品都是功能明确、设计简约、易于使用,简单到大公司难以仿效。

知名评论家Robert Scoble发表了一篇博客,阐述了为什么Google做不了Instagram。其一是团队不够小,因而效率低,不能快速推出产品;其二是目标太宏大,结果导致作出的产品功能太复杂;其三是Google的架构用在小产品上很别扭;其四是Google不会专攻一个平台,比如iPhone;此外,Google也不会利用Facebook来传播,等等。因此Google会做出Google Wave这种失败产品,由于功能过于复杂而被用户抛弃。

当一款名为“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的iPhone游戏在去年年底发布时,没有人能预测到它未来取得的巨大成功。这款游戏自去年年底开始销售以来销量已逾1,200万,其中绝大多数为供iPhone和iPod touch下载的版本。这家公司来源于一个由惠普和诺基亚组织的竞赛,而且一直做的都是外包项目,直到偶尔从“愤怒的小鸟-这些看上去气势汹汹的鸟儿”的形象中产生出灵感,游戏的反面角色则是一群不甚讨喜的绿色小猪,以纪念当时流行的猪流感疫情。据称,每天玩Angry Birds的用户总时间超过了6500万分钟。这款简单的关卡类游戏可以让你在等人、上下班途中,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可以玩。一旦人们尝试了这款游戏,大部分都会上瘾。

技术的创新究竟源自何处,《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其著作《失控》中如此阐述:创新的复杂系统跟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当你想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做到极致的时候,那你就被困到极点上,很难退回去。就像现在的大企业做大后,就不得不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等问题,不可能容忍“不完美的状态”,而创新偏偏是在不完美状态下发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混乱来产生新事物。突变的几率只要足够高就能让有意思的新创新出现。

Kevin Kelly在来到中国的一次访谈中继续阐述这个观点,未来的赢家既不是Google,也不是Facebook,而是现在还处于创业期的第三家企业。几年之前,讨论的还是微软与苹果公司如何打得不可开交——当时Google和Facebook的名气还不大。但仅仅过了几年,科技业的焦点就完全变了。因此,每当两个巨人在决斗时,微小的、刚创业的第三方会崛起并最终成为赢家。

中国拷贝

当团购网站Groupon拒绝了Google的6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时,它的中国拷贝也一家家宣布融资成功。美国有什么模式,中国就有什么模式,这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无论是现在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或者百度,抑或是风风火火的新浪微博,拷贝对象无非都是国外的ICQ、Google以及Twitter。

校内、饭否、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在最近的一次小范围活动上,这么阐述这一现象:做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是为了满足需求,有没有创新的产品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的需求。我们不比美国人笨,但是美国人也不比我们笨,他们网民比我们多,互联网做的比我们早,有类似的大的需求他们会先发现,所以他们的产品经理、工程师会首先解决。很多问题是他们先碰到,也不是谁的眼界好,是因为他们走在路的最前面,路上有东西被他们看到了、捡到了,所以过去很多年,我们的需求比他们更晚发现,所以产品更晚比他们做出来。但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有足够多的网民,而且有足够多的手机网民。那么终于有可能我们有更多的创新性的需求,所以之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创新性的产品。这个是时代决定的,是大市场决定的,不是任何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创新意识决定的。

12月,斯凯网络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也许能够说明这一点。这家2005年成立、偏安于杭州的公司,抓住了中国最低端的手机用户的需求。这群人也许只买得起几百元的手机,拿着千元左右的工资,却能够每月在手机上支出几十、乃至上百元。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斯凯开发了一个平台,使得这些用户也能够像智能机用户那样,流畅的玩游戏甚至下载安装各种互联网应用。这群用户并不是小数目,他们加在一起有4.79亿,在斯凯的平台上形成了36亿次下载,超过61000个应用程序在5600个手机型号上运行。

无论是中国拷贝还是中国创新,都在享受超值的人口红利。2010年,共有22家中国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IPO,成为有史以来在纽交所IPO的中国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纳斯达克市场今年也迎来了18个中国企业的IPO,这40家中国企业,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成绩。甚至向投资人解释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这一家是中国的Youtube,那一家是中国的Amazon。这就足够了。

《沸腾十五年》作者,作家林军觉得用周期论来解释科技创新的浪潮不无道理。上一波中国概念股的上市浪潮发生在2003-2005年之间,以携程开头、百度收尾;而这一次是以麦考林开头,如果京东真是2013年上市,那么这一波会更加绵长。4年创新周期,8年消费周期,15年房地产周期,30年产业周期,谁能够站在周期转换的浪尖,谁就抓住了大机会。

给你一个亿

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早期投资人查立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发现那些有潜质的创业者和中国机会。查立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在淘宝平台上寻找电子商务公司,但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优质利润的公司却寥寥无几,大部分公司全靠压价、让利来求得生存。年初,查立在南京发现一家公司,做B2C,却是反其道行之。其一,不做中国人生意,专做外国人生意,因为中国的货便宜,加上自己的利润卖给老外,再怎么加价也还是便宜,所以这家电子商务公司定位只做海外生意;其二,专注,4年时间,只做了8个产品。把每个产品都做得很精很极致,这家公司没有拿过别人的投资,凭自己的本领赚得盆翻钵满。

好的商业模式是科技的催化剂。今年《财富》(Fortune)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商业人物”是网络视频商Netflix首席执行官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这家公司十年前开创了邮寄出租影像业务,当时每个月交付10美元左右的月费,就可以在网上预定自己喜欢的影片,一两天后就可以收到寄来的VCD或DVD。但是好景不长,Netflix这一业务很快被其它竞争对手所模仿,加上很多人开始在网上下载,Netflix流失了大量顾客。

黑斯廷斯在这样的环境下,破釜沉舟,开始研发流媒体技术,将网上视频作为主业,让顾客不但可以在网上点播,也可以将网络影视联接到电视上观看,目前Netflix推出的月费,最低只有7.99美元一个月,可以无限点播影视作品。这一举措很可能改变整个美国有线电视的运营模式。

科技创业,永远不会有迟到者,关键看是否能够抓住用户或者市场的痛点。拿图书行业来说,变革应该是最少发生的,但一家民营图书公司磨铁却获得了来自鼎晖投资和基石创投共计1亿元的风投,这家公司相继出版了《诛仙》、《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畅销书,动辄上百万的发行量,令传统出版商侧目。在出租车司机都摸不到北的一条胡同里的一座商住两用楼里,磨铁做到了3.7亿元销售码洋。磨铁请到的总裁曾经是海尔的流程再造总监,在磨铁图书的管理平台上,每天每本书的销售数据和报表曲线都能看得到,对于编辑团队来说,某一本书如果卖得好,就可以立刻决策去做类似题材的图书。

交汇点

大变革已经开始,商机无处不在。如今的老比尔•盖茨15年前还年轻的时候写下了《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指尖的信息),当年他的梦想是每张桌面上都有一台PC,可如今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部堪比当年PC的手机。比尔老了,但是我们却走进了永远在线的新世代。

科学幻想正在成为现实。一部激励鼓动了整整一代人去实现太空梦想的《奥德赛2001》,开篇没有华丽的特效,反而仔细描绘大猩猩手里的一块骨头。就是这块微不足道的骨头,标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件工具的诞生。抛到天上,它变成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宇宙飞船。而当前这些小巧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手机应用,就像未开化时代的一块块骨头,每个都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篇记号。

也就是这2年,iPhone平台上的用户已经超过了5700万,并且在Appstore的货架上平添了超过10万种以上的应用程序,创造了20亿次的下载以及41亿美元的收入,以致于《连线》现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t Anderson)感概“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Web Is Dead,Long Live the Internet)。互联网的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网页”转变为“数据流”和“应用程序(APP)”的方式。

新世界的交汇点就是你裤兜里的那个手机。手机这个词很贴切,它是掌握在手掌之间的功能强大的商用机器,一小部分功能才是电话。它的作用,也不再是运营商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这条高速公路上跑的是什么车。它随身携带,可以利用你所有的零碎时间;它可以把信息推送到你的裤兜,而不用再在网海中漫游;它还和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加上一些特有的芯片,它又可以取代信用卡,方便你在楼下超市忘带零钱的时候支付。

这些些微的改变,看起来只是一点小浪花,可是汇聚起来就成了一股洪流。摩根士丹利如是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这是过去的50 年来的第5 个发展周期,其规模将大得超乎多数人的想象。而财富的创造和消亡则是新的计算周期的实质,桌面互联网曾经诞生过雅虎这样的巨头,而每个新周期的赢家往往都会比之前周期的赢家创造更多市值。

变化从那些“小公司”开始。Twitter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不到200人的小公司,甚至还没有盈亏平衡。但是它已经创造了一个1万种以上第三方Twitter应用的生态圈,并且已经产生了100亿条微不足道的短信息。按照地球的人口平均来计算,这已经足以称得上“地球的脉搏”。这些闲言碎语也汇聚成了一个商业史上的奇观,Google能帮你找到曾经发生了什么,而Twitter能告诉你此时此地正在发生什么。一个卖热狗的流动商家,因为每小时在Twitter上更新一条信息,而招揽来足够的顾客;而号称掌握最精致的供应链的DELL,也专门发布针对Twitter的促销信息,卖掉了库存的电脑。人类一下子进入了实时网络(Real-Time Web)的时代。

26岁的Facebook创始人兼CEO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刚刚当选为2010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时代》杂志如此评价:“年度人物是对人影响世界的能力的一种认可。因为他将全球超过5亿的人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会关系,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相比,Facebook所掌握的‘国民’信息都是最多的。”

移动化和社交化将成为2011年科技领域最猛烈的两股浪潮。而这次将使所有人获利。无论是Zynga、Angry Birds、Instagram、Flipboard等等最火的游戏和应用,之所以能迅速获得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无不因为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平台的存在而大大加速了传播过程,成为社会化应用。

悬念

还有没有尚未被挖掘的新的趋势和可能盈利模式?凯文·凯利(Kevin Kelly)阐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无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还是对最终个人用户而言,拥有(Ownership)不再重要,得到(Access)才更重要。

在知名互联网评论家谢文转述的和凯文·凯利的对话中,拥有一切与一无所有在网络时代殊途同归了,大富翁与穷光蛋面临同一困境: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问题所在:拥有与否不重要,精准、智能、方便、廉价地使产品或服务与喜欢或应该会喜欢它的人见面才重要。谁找到了办法,谁就找到了网络业下一座金山。

小布什总统时代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一段著名的诡辩词:“这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知道。这世上也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未知的未知,也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谢文把这段话用来形容目前科技业创新的瓶颈:对于已知的已知,网络门户模式已经有了不错的服务。把所有可以获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对于已知的未知,搜索引擎模式也能提供不错的服务。只要你确切知道想要什么,总能找到相应的地方;但对于未知的未知,现有的网络服务还没有什么好办法。例如,我在路上听到一首乐曲的片段很喜欢,回家后却不知怎么在网络上找到它,因为既不知道曲名也不知道作者(未知的已知);或者如何根据我的习惯,去帮助我发现可能会喜欢的歌曲(未知的未知)。

拿一个叫“方块四”(Foursquare)的小应用来说,它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软件,你每到一个地方,就可以报个到(Check-in),然后你的好友就获知你在哪里,甚至简单得不需要你说一个字。但就是这个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突然流行起来。想想看,餐馆最需要它,每次到餐馆Check in的人都可以获得积分,然后获得现实的优惠券。你的朋友也会因为你的推荐而光顾。而店家呢,可以利用广播功能“Shout”,给每位路过餐馆的“方块四”用户喊一嗓子,招呼他们来店里用餐。和大众点评网不同,这些评论都来自于你的好友,而你看到的评论取决你此时此地的位置。你由此可以发现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美食。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会无缝的整合到一起来。让我们来看看Layar,这是全球第一款“增强现实”手机浏览器。你可以把你的手机摄像头对准任何一个建筑物,然后透过手机的屏幕,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相关的现实数据,比如,建筑物的介绍、周边的酒店、好友拍摄过的相片、历史上的事件等等。GPS探测到你目前所在的位置,而手机罗盘判断摄像头所面对的方向。这个技术使得信息直接和对象融合到一起,传统地图这样的中介物变得无足轻重,大量分散的、需要搜索的信息,也因为你、地理、外界的三位一体而聚合(Mashup)到一起。

Twitter、方块四或者Layer手机,它们标记的是全体社会进入永远在线的“时间原点”。人类的神经系统从此插上了互联网永不消失的电波。这些电波的背后是一组组巨大而且永不停歇的电脑服务器。以Google为代表的云端计算,它的一个个需要独立发电厂支撑的服务器机房,原本只是不为人知的电脑而已。借助每个人裤兜里面的手机,还有手机上的这些小小的应用软件,每个人就像一个通电就会放光的灯泡,插入了一个连接着巨大计算能力的电脑网络,而“云彩”那端的电脑服务器也就成为了《黑客帝国》里的Matrix。

iPhone、Android以及Windows Phone,这些Matrix的插座,连接的是我们的朋友家人,连接的是商业社会的买卖双方,连接的是人类的知识库。手机上面的软件开发也好,云间的服务器部署也罢,谁能够成为互联网永不消失的电波上面的关键一环,谁就是Matrix时代的“铁路大亨”。

“未来社会都是小公司”

采访 /张路
查立/乾龙创投创始合伙人

记者:你为什么对大公司没兴趣?

查立: 我对大公司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他们早就完成“创业”的历史使命,所以必然走向官僚、保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上世纪的工业时代出现了很多恐龙式的巨无霸的大企业,它们是不是一定还在未来永久存在下去?未来是不是会出现很多优秀的“碎片式的”创业创新企业?我个人觉得,大公司已经不能代表时代了,创业创新的小公司,是我们时代的趋势。

记者:投资人不是都喜欢那种容易复制、快速退出的模式吗?

查立:千万别把我当VC,我本质上还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别以为自己能够赚大钱,能创造价值赚钱的是创业者,所以我只有找到好的创业者,给他钱,才能赚钱。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就变味儿,比如有的VC销售额在1亿以下的公司连看都不看,你说这个投资人还能叫VC吗?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只关心我自己的事情,其他投资人也有他们的选择自由。

记者:可是大部分的小公司,最终的结局都是死掉。

查立:呵呵,创业的失败率很高,这是前提,不认可这一点就别创业,也别来投资创业企业。我觉得创业本身是很神秘的,所以它能够吸引全世界这么多最优秀的年轻人。创业依靠的是Idea(创意)、团队和前进途中的正确判断。每个Idea都需要到市场上迅速试错,要是老是试验不出来,那一定会有它的原因,一定不是个好idea,那就砍掉,重新再来。

记者:你觉得现在有什么新的模式值得关注?

查立:外国的很多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还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创业投资关键不是看模式,而是看人,是创业者有没有原始的创业冲动和朴素的价值观。我在看老罗的《我的奋斗》,里面就讲到这个道理,现在市场上的其他的英语培训机构都大打广告说学英语有各种捷径,7天背熟一本字典,7天掌握商用英语口语,天花乱坠的忽悠已经变成行业的常识,在这个时候,老罗则说自己是“是唯一一家需要死记硬背、需要花苦功才能学好的英语培训学校”,他的诚实便在今天鱼目混珠的市场上脱颖而出。所以,与其说什么模式、技术……我宁愿来赌一赌优秀创业者的诚实的价值观。

记者:你怎么看未来的趋势?

查立:新潮流和新的趋势都来自草根。而大公司是没有活力的,要靠吃“活人”(小公司)来维持。小公司设计一款产品,都是用心来浇灌,就像种果子一样,虽然很小,但是不催熟,果实很甜。大公司只有渠道、品牌的优势,但如果产品做得不好,这些优势反而成为劣势。所以大公司只有不停的抄袭、并购,吞食小公司的创意和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会去收购和兼并,创业者把自己的公司卖给大公司,发了财再去创业,如果创业者在大公司里留下来,就成为“死人”。优秀的创业者受不了大公司窒息的氛围,把公司卖给大公司,过了几年锁定期之后,又出去自立门户,江湖上又是一条好汉。

(原文发表于《周末画报》 之《纽约时报》新年特刊:“转折点.想象2011”,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