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功了,过去是怎么样的也就不再重要了。

 

在中国,有许多人崇尚“微创新”。的确,在“微创新”至上的中国互联网,我们看到了不少很好的产品。这些产品或者服务或拥有上亿的用户,或迅速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这些产品或者服务中加入的非常好的扩展功能,这些功能或更适合本地市场,或更具娱乐性,或更能增加用户粘度。但是当我们看到它们当前的荣光,读着那些铺天盖地的赞誉和近乎传奇式的故事时,我们(从业者+媒体)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些事实:我们并不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最核心的功能的创造者。

 

中国互联网,我们能不能别“忘本”?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中国好声音”这个音乐节目。在众多歌唱选秀节目中,“中国好声音”让选秀变得纯粹: 音乐应该更重视声音本身而不是外表。节目的愿景,几位评委的现场真性情以及选手的质量等等确实使得该节目很让人期待。于是,我们读到很多赞扬该节目的声音。可是,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整个节目的设计并非我们原创,而是全部复制美国的The Voice。从节目形式到舞台设计,几乎完全一样。“中国好声音”只是拿到了The Voice版权的中国翻版。也许你会觉得,知不知道The Voice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让大家知道这一点又有何妨?

 

娱乐界如此,中国互联网中的我们也在看到了太多类似的例子。

 

每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我都会提中国的微博如何做到Twitter的本地化,还有其强大的产品微创新和运营能力。可是回过头来,当你读到某微博的运营者称其为(或者被媒体称其为)微博客之父的时候,真让人感觉有些恶心。微信这个产品从运营,产品架构,扩展功能(比如摇一摇等等)以及未来的平台定位都非常让人赞叹,但是当我们写颂歌的时候,为什么忘了其核心功能就是抓住手机通讯录这个特点的语音IM,而这一点的创造者本是Kik和Talkbox这些创业公司。金山的傅盛前几天在Macworld的开发者论坛上聊起米聊,我觉得他说的很实在。他说大家都在说摇一摇这样的功能很有创新,这没有错,但是微信的核心是摇一摇这个功能么?米聊比微信做的早,但是米聊要和微信后面的有上亿QQ邮箱用户运营经验的张小龙团队和腾讯的海量用户和推广能力,难度何其大。

 

中国互联网,这种“忘本”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大家也许已经麻木的只会关注微创新了。我们本就不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相比国外本就还不具备足以自豪的创新能力。强调自己的”微创新“的同时,承认自己的”老师“或者说产品原型的来源又有何妨?

 

还有一个疑问,是我们的从业者”忘本“了,还是我们的媒体人”忘本“了,或者在报道时自身根本不知道”本“在哪里?

 

我们可以为越来越多的”微创新“欢呼雀跃,但是有一天,我们会不会因为我们现在有意无意的”忘本“,忘记了真正创新的方式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