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

如果说5年一个创业潮,2003年创立的大众点评恰是跨越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两个潮汐的创业公司。在巨头辗转中,坚持“巨头梦”多年的大众点评终于在微信带来的红利“引诱”下登上了腾讯系的大船。于是众分析师一片看好获得微信入口后的前景无限,但不好意思迷信用户流量的那个时代就在刚刚已经过去了。

O2O的核心是用户流量吗?

看看腾讯在团购之路上先是把做不下去的QQ团购并给F团,然后又把F团并到高朋,高朋看似接下来又要并到点评的节奏便不得而知,在这个极力追求人性化服务的移动互联领域,流量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显得单薄。

大众点评+微信并不等于用户。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永无宁日”美团网CEO王兴用这句话标识了时代的变更。显然这不是一个有流量就能等来用户的年代,O2O的核心在线下,线下的用户服务体系,商家关系的运营维护远比线上用户获取更难。腾讯投资过亿美元的F团最终和高朋悄悄的合并,沉静的很难听到声音。在腾讯这一连串失败的团购资本和业务重组中,你会发现用户流量从来没有起到过决定性作用。

回头来看大众点评十年信息数据和用户积累在团购上为什么比创业四年的美团慢了?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O2O的玩法显然不是数据导入、流量导入就能解决,流量导入只能算是辅助因素,辅助因素无法取代当核心因素。实际上在一个足够庞大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有他核心的逻辑,O2O线下重与线上,其核心就在服务,这个服务不止是服务用户也包含服务商家。

在O2O领域深耕多年的点评不会不明白上面的道理,但为什么冒着丧失独立的危险靠近?

从团购发展的路径来看,点评这家有名的慢企业并没有在巨头留给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的窗口期获取到足够规模的用户数以及足够安全的市场份额。当第一与第二明显拉开距离的时候也意味着表面上的第二面临着最危险的时候。

在巨头们一手拿着资本,一手拿着用户准备开始横扫餐饮O2O,以及美团网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大众点评所面临的危机也变得越来越多。团购用户的忠诚度逐渐形成,模式单一缺乏有创新力的新产品唤醒新用户。一票诸如番茄快点、淘点点、饿了么之类的新锐产品袭来,大众点评依然无法摆脱其工具化应用的阴影,大量即便是将其产品放在首屏的用户都无法从信息查询平滑的进入产品交易,这是其始终面临的一大困境。但好在十年这家以慢著称的企业,在内容和数据上建立了一定门槛,大众点评收录点评数量超过2800万条,收录的商户数量超过600万家,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大众点评月综合浏览量(网站及移动设备)超过35亿。其信息数据门槛支撑了被巨头看上的实力,但大众点评接受腾讯投资想要的并不是钱,恰恰是其想借助顺畅的微信支付以及熟人社交激发用户的直接消费,以期成为一个真正的交易平台。

大众点评CEO张涛发出的“2014新年寄语”中披露:“在过去的2013年,大众点评已经完成了从此前单一的信息平台向信息平台与交易平台并存的双平台战略架构的转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架构变革,即 BU(Business Unit)化。” 但从点评公布数据的的方式来看转型未必成功,其从未对实际月度销售额进行公布,而是从信息平台的角度公布了浏览量。据大众点评公布的数据, 截止到2013年第四季度,大众点评月综合浏览量(网站及移动设备)超过35亿,其中移动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75%,移动客户端累计独立用户数超过9000万,可见想要努力转型交易平台的大众点评数据上仍是活在信息平台数据的温床上。

与此同时老大美团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交易额超23亿,合作商家40多万家。相比较老二大众点评从新年寄语中可以体会到从信息向交易平台的转化是张涛的心头大事,面对美团和巨头的夹击单靠自己已经很难完成,这就让一项坚持独立的点评最终狠下心来投靠大树。不过流量论是PC时代的陷阱,这个时代是服务,能否真正从微信将信息查询转化成产品交易依然看其产品服务以及价格有无竞争力。

进入腾讯嫡系队列就意味着安全吗?恰恰不是,如果腾讯以4亿美元买了大众点评20%的股份,并且,还拥有一项在大众点评IPO前,再增持5%股权的权利消息确凿。一位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即便上市与否腾讯都会成为其最大股东,实际控制大众点评因为有钱的腾讯可以协调股东将股权卖给他,毕竟这项投资目的是弥补腾讯O2O板块的短板并不是培养一家上市的企业拿钱走人。这不免让人担心,独立发展十年的大众点评是否能够真的保持自己坚守的“独立性”。毕竟身在在一艘大船,点评业务的开展以及与支付的深度融合依赖都将会牵动多方利益,所以点评的独立发展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