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145972004

相比北京、广州,甚至杭州、成都,上海一直被病垢创业氛围差,圈子之间缺乏交流,看起来上海比其他地方都更需要一家像样的创业咖啡馆。北京有车库、有3W,上海的两家创业咖啡馆爱塔和微咖相继关闭,目前只剩下一家更专注IC领域的IC咖啡,并不能算互联网创业咖啡馆。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运营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要讲的是,另一家“老牌”创业咖啡馆IPO Club。它的重新开业,让我看到在上海做成一家创业咖啡馆的可能。

说老牌,印象中知道IPO Club大概是08、09年,但据说最早在05年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创智天地社区中的咖啡馆,最早由创智天地自己运营,后来2013年有一段时间交给必帮咖啡运营。但一直不温不火,没什么声音。后来知道,必帮之后,IPO Club由一个兼职队伍在运营,今年4月份这一兼职队伍的成员王俊辞掉原来的工作,全职投入咖啡馆,重新规划、招募团队,才有了新版IPO Club。

那么,究竟需要哪些东西,才有可能做成一家创业咖啡馆?我的答案是,创业相关的资源。

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去创业咖啡馆,而不是普通咖啡馆,核心原因在于,创业咖啡馆里有他所需要的资源。比如,当有创业想法时,能找到靠谱的过来人一起探讨或指导;当需要寻找一起创业的小伙伴时,能很快找到合适的人选;当模式经过验证,需要找资金进一步扩大时,能便捷地对接到投资人等等。有了相关资源,创业者自然愿意聚拢。

这些似乎看起来不难,但对运营者的人脉和各类资源的调动和整合能力挑战不小。

王俊本身是个连续创业者,做过技术外包,做过移动广告,之前也曾是爱塔咖啡的股东之一。多年浸淫在互联网圈,让他拥有一帮圈内的朋友,从做活动开始,这些人就成了IPO Club的种子用户。此外,IPO Club一共拥有21位股东,我没有拿到具体的名单,据了解大致是一半企业家,一半投资人。这些人作为IPO Club的智库,为它的发展提供和对接各类需要的资源。

王俊告诉动点科技,IPO Club的运营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一个大的原则是“看创业者需要什么,就尝试提供什么”。

目前产品包括了线下活动(约40场/月)、资源对接平台“握手邦”、创业电台(分享创业故事)、VC下午茶(举办9期)和导师下午茶。另外,IPO Club还和杨浦区政府合作,为公司注册提供绿色通道;和中国银行合作(进驻咖啡馆),为创业公司银行开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和相关法律机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基础法律服务以及帮助创业公司招聘等等。

最新的一个改变是,24小时营业。考虑到创业者常常熬夜加班,他们希望做个不打烊的创业咖啡馆。

目前成效似乎不错。让王俊颇为自豪的是,自IPO Club重新运营以来,有15家团队从上海闵行、嘉定等其他城区搬到了附近。另一个验证是,有朋友都告诉我,IPO Club比之前热闹了不少,不管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团队。

除了上述创业资源,做一个成功的创业咖啡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则是咖啡。既然是咖啡馆,东西自然不能难吃。IPO Club中的餐饮部分外包,由专门的餐饮企业GIG Kaffee运营。他们从西非收购咖啡豆,在德国烘焙,然后运到国内。除了咖啡,也提供简餐。我有机会品尝了一份创业者套餐(下图),味道赞且很健康。老板是个清瘦和蔼的台湾大叔,跟我谈了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他的愿景是希望借咖啡入口,来推广和普及食品安全和健康理念。他和王俊的共同点是,都有一点理想主义。

gig_副本

最后还是需要讨论下盈利模式,这关乎生存,难以回避。在决定离职并全职做咖啡馆之后,王俊其实并没有想清楚怎么赚钱,只是更多觉得这件事情有价值。甚至在对外宣布营业的前一晚还跟股东们讨论这个问题。王俊给我的回答也很简单,请我半年之后再去问他,目前真说不出一二三。暂时的做法是,看创业者需要什么服务,就来提供,不断摸索和尝试,然后从中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商机。这也有点类似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先做产品做体验,待流量起来之后,再考虑盈利模式。

或许IPO Club有一个可参考的且被验证的例子是3W咖啡。3W同样拥有诸多知名股东,在创业咖啡馆中以资源制胜。在面向创业者服务后,发现了求职招聘的强需求和市场痛点,转而做了专注互联网领域的求职招聘平台拉勾网。拉勾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A、B两轮融资,今年8月的B轮融资高达2500万美元,估值1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