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huai

编者注:本文作者张晨辰,洛杉矶创业平台普创联合创始人、运营总监。

王淮,Facebook第二位中国籍工程师、第一位研发经理;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和工程专业硕士;线性资本合伙人。1月赴洛杉矶参加CES(电子消费品展)的他和我分享了对中国创业市场等的心得。整理如下:

此行一是为了投资灵感,目前线性最关注智能硬件这一块,尤其是智能家居、汽车等等,CES有很多参展。

另一方面当然是投资。线性20%资金都会投在以美国为重点的海外。当然东南亚也是在我们的范围内。总共大概1000万美金左右。前提是海外被投资的人要有china story (中国故事)。或者团队如果想回中国做事情,我们能够提供一些特殊的帮助的。

线性资本(liner venture)意在两点一线,帮助别人走线性的路径,少走弯路。 在中国3年多,我做了大众点评,百姓网,CSDN的CEO 顾问,帮助他们怎么培训工程师,建立企业文化,招人,用很多的东西实实在在帮助创业者。比如,招人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领域的技术变革的需要,有需要就是投资机会,我个人就在这个领域投资了枇杷派,一家可以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匹配求职者和职位的技术公司。我们不想只给项目名声包装,而是希望提供实打实的帮助。

我之前在大陆发表《打造facebook》这本书,在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的圈子里反响不错,所以在找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上面,我多少有一些影响力,可以帮助企业。

近几年有这么多的VC从中国来美国找项目,一个原因是中国项目现在的估值太贵了,美国项目的估值还是相对合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创业环境变得成熟了。

以前的中国创业,是草莽时代。

以前有很多草根创业,市场处于荒蛮状态,各个领域有很多的蓝海。这种情况下,你的越快,越猛,越狠创业,能很好的发挥中国的本土的优势。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越来越强调的是要竞争高难度的东西,需要更高的竞争门栏。

从0到1,很多本土的团队都可以做到,但是从1做到10,挑战就来了。举个例子,在“快的打车”的融资中,投资人原意投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从海外招了Dexter(吕传伟)做他们CEO。Dexter就是海归,从硅谷回去的。只有他来运营这个公司,投资人们才原意投他们B轮。

本土团队在企业发展初期会有重要作用,而海归人才在公司的发展、专业的运营上可以持续加力,两者互相配合来开疆拓土。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的时候,更加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好的海外人才。

人是最关键的,我们来的30%的目的,是接触一些牛人,不介意他是否要创业,还是想回国参加一家公司,只要对中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很感兴趣的。话说回来,海归人才在中国越来越有用了。3年前,很多海归的团队都干不过本土的团队。本土的玩法,可能比海归团队更加多种多样。海归团队的道德洁癖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有人说,我比较青睐的组合搭配是就像汽车之家这样的,有土鳖团队野蛮生长,然有海归团队管理运营,这是对的。

我一直强调人,其实我投的“枇杷派”CEO赵灵彦就是海归回国创业,联手的就是有中国创业经验的土鳖。我亲眼看他们半年内一步一步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半年之后我才原意参与这个事情的,也是一种启发。开始我曾经担心他团队的配伍和分布,但是我每次见他,都能感受到海归创业者不断快速适应中国的那种成长的必要素质,也意识到他这种土洋结合其实兼顾中西优势。

目前一个小变化是,本土与海龟队伍的平衡比例在改变。

比如说3年前,我们会觉得团队中80%或90%由本土的团队来主导是好的,现在可能会变成60-70%,可能再发展就会到一半一半。因为两种背景的整合和沟通会越来越容易。现在大家很多是来回跑,无国界。就算信息上有防火墙,但是沟通也比以前要通畅非常多,两国间人才的交流越来越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