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凭着俯卧撑绝技,从房地产成功跻身娱乐圈的潘石屹,如今也开始进军互联网创业圈了。

4月16日上午,在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中,潘石屹作东,和设计师社区特赞创始人范凌,图片社交足记创始人杨柳和美容美体O2O容么么创始人杨丽展开了一场关于创业的小沙龙。而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则和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等人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学生们讨论创业和创新。

这些还只是他和互联网创业圈接触的一小部分。稍早之前,潘石屹花了三四个月,拜访了近百家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出于学习的心态,一家一家跟对方沟通。前二十家主要在中关村,但看完之后他灰心丧气。

“最让我觉得不适应的一点是,弄了一堆人,问你赚钱不赚钱?说烧钱,还没赚钱。有没有盈利模式?没有。我们传统的企业考虑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商业模式,今年不赚钱,三年赚钱还是五年赚钱,怎么赚钱,都把赚钱作为一个目标。互联网企业他们都是说风险投资、天使投资、A轮融资,最大的目标就是上市,上市算什么目标?你不赚钱上市也没有用的。”

“我想我都50多岁了,和90后混到一起干什么呢,我们创业都20多年前,创业完了”。

慢慢走了二十家之后再看,他却越看越有意思,一些疑惑和看法都有了答案。

“以我为代表的50后60后这一批企业家,代表的是一个旧的经济秩序。旧的经济秩序就是很笨重,机构很大,效率非常的低,公司的层级非常严格,而互联网公司扁平化、效率高,能够把社会资源迅速地整合起来,这是很有活力的。

比如互联网的企业,从效率来说,他们的速度都是按照秒算,服务器反应速度是毫秒,传统企业排计划按天排就不错了,常常都按月排的,月跟毫秒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而且它是大数据,把所有的信息都汇总到一起了。

所以世界的改变就靠90后的。他们代表一个新的力量,而这个新的力量起来一定会让旧的东西土崩瓦解,这就是我最深的一个体会。”

那潘石屹为什么好端端想起去拜访互联网创业企业呢?简单讲,就是他看到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希望能去尽快的适应和拥抱变化。

“SOHO中国是一家传统的房地产公司,为传统企业服务了20多年,服务得还不错,市场和客户也给我们足够的利润。可是到了2014年我们发现,传统的企业和传统的经济在土崩瓦解,甚至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都不行了,比如煤炭、钢铁、铝合金等等,在中国是这样的情况,等我们到国外去看也一样。出路在哪呢?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互联网的确把我们所有的资源都给调动起来,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

作为房地产商,和互联网结合,推出的一个实际产品,就是SOHO旗下的联合办公空间SOHO 3Q。2015年2月份在北京和上海同步推出,作为试点。

3q1

SOHO 3Q租期一周起,最低租一张办公桌,开放式办公桌为1000元/人/周,独立办公室内办公桌为1300元/人/周。此外,还提供免费WiFi、复印打印、会议室、咖啡等服务,甚至SOHO 3Q中的空气也是经过PM2.5过滤的。租客可以通过SOHO 3Q官网和APP线上预订并完成支付。

“在研发产品的时候,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一定要可以通过手机订房子,不要通过任何人,只有通过手机订房子,我们的效率才可以大大提高,就可以用秒来计算,用毫秒来计算。而在线下来操作的话,就是小时,就是天,就是周。第二个要求,一定要在线上付款。只有这两个功能实现了才是一个互联网的O2O产品。”

SOHO 3Q对入住对象则没有要求,用楼层经理的话说是“客户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客户”。可以是大公司,也可以是中小创业公司(比如北京的SOHO 3Q一开张就被美团租掉了100个工位),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非互联行业。在潘石屹看来,只有多元,才能提供更好的交流和灵感激发。

为了吸引团队入驻,SOHO 3Q也在运营各种活动。在上海SOHO复兴广场的3Q空间一出电梯口的易拉宝上,我们就看到了最近一周的活动安排,从时装展示、环保技术,到车展和互联网创业都有。潘石屹说“我要求是每天都要有活动,创业讲座也好,健身也好,跑步也好,打游戏也好的。就是要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把人从互联网的世界里拉出来,在互联网的世界,你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但是仅仅是互联网世界不够,还需要在现实生活当中,聊天、喝咖啡、交流、听讲座,这些都是需要的。”

另外,SOHO 3Q也在创办一个名为“帮助年轻人创业”的创业大赛,被选中的项目可以获得2个月的免费办公空间、导师指导和一些推广资源。

潘石屹说,北京和上海的这两个SOHO 3Q是样板,他们会根据用户反馈改进,应用到后续更多的3Q空间中(比如一个不错的想法是,设定会员制度,让一拨一拨曾经在3Q空间中呆过的朋友们可以保持联系起来),今年则计划在北京上海开出10家SOHO 3Q。

有趣的一点是,同步开放的北京和上海两地的3Q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北京满租需要排队,上海出租率仅30%。在16日活动现场,潘石屹直接给上海租金打了6折来促销推广。(关于潘对北京和上海创业环境的评价后面会提及)

其实在互联网圈,联合办公绝对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上海最早在2008年左右就有了“新单位”,后来做的最好的应该是从静安寺周边起家的联合创业办公社,从最早的一个场地到现在已经开始连锁经营了。之前我曾经和联合创业办公社的Bob探讨过关于联合办公空间的运营问题(详情可点这里),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社区氛围的引导。我想这也是作为后来者的SOHO 3Q应该学习的地方。

潘石屹谈创业

怎么看抄袭?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大概在五六年前,LV的老板到中国来,他们做了一个晚宴,在晚宴上,LV老板非常气愤,说我到中国来,到处看到LV的包,都不是我们的生产的。本来吃饭挺愉快的事情,他把中国假冒LV的市场大骂了一通,骂完了以后气氛就不好了。

为了缓和气氛,我跟他说,这应该是你们的问题,不是中国人爱模仿的问题。你们LV的包多少年也不变,包上就写着大的LV,你要变化,让中国人跟不上。这个话也适合今天回答这个问题。

创业的点子都很多,尤其在互联网上,不要太关注这件事,而是迅速的去做,迅速的变化。你能够不断的创新,能够不断的让它实施下去,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另外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家心目中不要放弃那个前面的亮光,你就顺着往前去,这个亮光就是美。你创造的产品也好,工作也好,设计也好,要受这个美的吸引,要来追求这个美。

北京VS上海创业环境

我们投资房地产就在北京上海。其实我不太喜欢别人强调北京和上海的区别,一般强调北京和上海区别的人,都是一些非常本地化的人。北京和上海一些观念比较超前的人,他们说的话,关注的话题,穿衣服的牌子,甚至吃饭的餐馆都差不多是一样的,我认为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区别并不大。

一到那些非常本地化的人那里,上海人说北京人如何不好,北京人说上海人如何不好,当我听到这样的观点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把这个人定位成一个狭隘的人,没有心胸的人,其实北京和上海相同的地方是比较多的。

只有现在,我真是体会到北京和上海的不同了(笑)。我们望京SOHO的建筑面积是52万平方米,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全租完了,95%的是互联网企业,北京的互联网创业的气氛非常高,

我们做的3Q的面积是6000平方米,北京都租完了,上海这里冷冷清清,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而且上海这个地理位置比北京还要好,我就在思考原因。

我原来都是归结于体制问题。因为北京的管理是北京市政府具有所有的权力,各个区政府没有权力,土地、规划、建设、税收、财政的权力,北京全在市政府,上海市全在区政府。所以每一个区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常常关心税收落地没落地,只有落到我这个区来,我才给你提供服务。你如果是个大公司过来,我就给你提供一个小的服务,创业的还在烧钱的公司,每一个区里面不是非常热心,一个烧钱的公司能提供什么税呢?

我最近在观察,实际上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的创业是一个新的力量,刚刚萌发起来的力量,这个力量会在传统的经济比较薄弱的地方先起来,像北京整个的技术力量也比较好,学院也比较多,它没有像上海,传统的经济在全中国来说都是非常强大的点,在传统经济还非常大的时候,你要把传统东西都挤垮,是相对困难的。

最近我看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一会儿见了杨柳小姐(编者注:足记创始人),一会儿见了马化腾,还是做出一个想扶持新生力量的姿态,我觉得这个姿态是对的。今天你看起来一个传统的力量,传统的经济非常强大,可以想象一下,再过三年五年之后,这些传统的行业、传统的经济可以说会土崩瓦解,而这些新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的力量会起来。

怎么用人?

用人一定要有一个胸怀。我们公司最近离开了不少人,每个人出去都搞了个APP,杨丽(编者注:容么么创始人)就是其中一个。最有意思的是,我们采购部有一个员工要出去,谈离职,因为这个员工非常好,他的总监就跟他谈。这个员工说,我出去搞个APP,然后谈高兴了,等我这个APP融了资了,你就过来给我打工吧(笑)。

我觉得挺好,因为这就是整个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重新组合的过程,人才也需要一个重新组合,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以我的经验来看,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和背景和经历、知识和经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工作,这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互补。

我记得差不多十年前,美国有一本杂志叫做《纽约客》,写了一个封面故事,是我和我太太的故事,它就用了一个“龟”,指的是我是土鳖,我老婆是海归,用一个词把我们两个都代表了。

我们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我是从甘肃最贫困的农村里出来的,我老婆是剑桥的研究生,到华尔街工作,是留洋的背景,13、14岁就出去了。我们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很多华尔街的人说,这两个人能生活在一起?有人说能生活一年,有人说能生活两年,最多也就给我们算了两年时间。连一个家庭都组建不起来,怎么可能组建一个公司呢?结果我们现在快二十年了还在一起,到现在为止家庭还很幸福,SOHO中国的发展,SOHO 3Q的发展都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