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267560129

注:「我是书航」是动点科技推出的评论类栏目,工作日上午 11 点更新。

Apple Watch内置Safari,但只有破解者才可以把它调用出来以显示任何网页。至于使用效果,自从有人把inWatch第一个版本手表的浏览器破解,并在上面运行优酷以后,就没人乐意再尝试了。理论上,任何页面必须经过重新排版才能适应手表,排版技术已经成熟(也就是浏览器的“阅读模式”),手表也不是不可以阅读长文章(因为有“邮件”应用),但就是没有应用允许你在手表上阅读任意长文章。

UC浏览器自称是第一款适配Apple Watch的手机浏览器。实际上,它只能够加载自带的资讯中心中的一些新闻,而并非是把任意网页经过重新排版在手表上显示。我原本期待可以实现在手表上看小说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想法,看来在目前这个版本我是要失望了。

手表上有限的显示面积和单调的交互方式,使得它具有的自由度非常低。人们可以操控的东西变少了。这一点是随着设备的不断小型化而日渐显现的。从电脑到手机或平板时,“自由度”已经下降了一层。我所指的“自由度”是说:当我们可以在PC浏览器内修改网页元素的时候,我们对整个网站的内容拥有最大的掌控权。在手机和平板上,网站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应用,我们不能对看到的内容进行任何修改。况且,手机和平板本意只是消费内容的,并非专门为创造内容而生。到了手表,“自由度”就退化得更加严重。

QQ20150727-3

现在在手表上的几款新闻应用,都只能显示简短的新闻标题,阅读原文还要连接手机。这仿佛让我回到了2001年左右,当时几家最著名的中概股门户,主要盈利方式还是手机短信。现在依然可以查询到新浪当年关于911的报道页面,那些页面旁边的广告,就是如何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手机——比如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来接收关于此事件的最新短信报道,还有给你可怜的灰度屏幕替换由像素点构成的壁纸。

在那个时候,人们表现出对于信息的过度渴求,恨不得像CNN那样,24小时都报道同一件事。有人专门到宾馆开房就是为了看一眼凤凰卫视。他们当时愿意为了一天只有两到三条的新闻,付出一个月五六块钱的代价。当年的遗产,也就是运营商的手机报彩信,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订阅。除了新闻条数增多,手机报的内容长度和当年的短信是一样的,而订阅者也觉得这点新闻已经够了。

作为一种提醒工具,手表的侵略性是值得警惕的动向。当年看手机推送的消息,要比打开PC收发邮件的优先级高。现在看手表又比看手机的优先级要更高,所以我才说手表是具有侵略性的。现在有不少人已经长期佩戴Apple Watch,我想,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摆脱之前使用手机引发的精神紧张,相反可能会加重,因为Apple Watch声称会对所有手机推送进行筛选,只给用户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这让用户觉得每一条推送到手表的信息都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信息越短则越需要精简,缩水程度越大。手表或者短信手机报的消息长度小于一条微博,但大于供新闻客户端显示的12-13字标题。这是一个很微妙的长度,就像《最炫民族风》或者《小苹果》那样的洗脑神曲,会在无意识情况下更容易潜入你的内心,让你可能一整天都无法摆脱,甚至在看到详细内容之前都无心进行工作。

不过相对而言,手表不能进行评论互动对收看新闻是一件好事。如果手机新闻客户端做到极简,推送条数限制在每天5条,每条就一条微博长度,还不让评论,那这个客户端一定没人用。在手机平板上,用户使用手机客户端的心理预期是刷新闻列表来消磨时间。手表的产品形态可能更容易让新闻回归其本质。

手表界面也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的屏幕尺寸无可救药的增加了。这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实际携带的不方便,更在于屏幕上显示的元素更多了,以至于哪怕你想用个小尺寸的都没人卖给你。就拿电视节目来说,升级到高清化以后字幕在普通电视机上会小的让人看不清。而21世纪初的电视节目,压缩到一块272×340的屏幕上依然可以辨认字幕。

哪怕在2010年,我们还看得到Moto Flipout这样的方块手机,即使小女生也可以一手盈握。到现在,大屏机主宰市场,手机的维度是向薄进军,就像擀饺子皮一样,屏幕越来越大,想要回去已经不太可能。但智能手表也许可以提醒我们,在火柴盒大小的屏幕上显示所有必要的信息原来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离过去那个时代还不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