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ple using smart phon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直到编辑链接时,我才发现动点科技曾报道过一款可以通过表情识别情绪,进而推荐符合心情音乐的应用 App 名字也叫 emo。据说emo 这个名字的源头来自于 emotion 的简写,所以产品取名为此的含义大概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 emo 中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产品也以此命题。

区别于其他同类的图片社交App,Emo鼓励即拍即Po,所以产品没有任何当下流行的滤镜或者“特技”修饰想以此拒绝一切PS和伪装。打开APP就会直接调取前置摄像头进入自拍的界面,当然,为了防止作弊,用户不能选择本地图片,必须拍完立刻上传。Emo创始人陈德行这样告诉动点科技:

我们希望提供的是“用户想看真实的照片”,“即拍即发”这样的功能,从情绪上能够便于用户抒发,因为快捷、直接、洒脱;同时,正因为“即拍即发”,照片本身能够保证是真实的,用户看到图片的时候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时间、地点。

产品分为左下图中的精选,拍照,随便看看三大区块,点击第三个功能区间就会进入标签分类界面,根据标签不同的##可以阅览不同主题相关的图片分享,结交志趣相投的人。不过产品的网络优化似乎还是不够好,经常会发现左图中“莫着急,再等等…..”的字样。

·2

产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图回图”功能,类似于在微博的图片评论。Emo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其他用户看到更多有趣交互的信息,但这些图片评论采取附于一角的样式呈现,给我的感觉是,似乎这张图下面还有另外的内容。另外,图片之间会有一点小错位,在大图读取时会给用户带来割裂感。

Emo支持基于地点、主题的标签浏览,点击任一标签可以看到所有使用过此标签用户的照片。“标签是为了便于用户快速地表达,在我们的平台上,所有的标签都是偏“态度”的,加上’即拍即发’,用户能够快速地拍下照片、加标签发表内容;同时标签也是用户可以进行相互关联的机会,与自己类似的用户产生联系。”陈德行告诉动点科技。但如何让用户培养起来使用正确标签的习惯,让标签在产品的整个社交生态下变得融洽自然而不是碎片化无意义的堆积,或许也是需要运营者去思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用户在使用Emo时,只有当用户相互关注时,才能够评论对方的照片,反过来说,你不是好友你也看不到对方给别人的评论,类似微信的产品逻辑。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或能避免恶意中伤和网络暴力,这对于定位于95后保护幼小心灵的产品来说是个可取之处。

微信截图_20150824145534

其实,你也不难发现目前图片社交App在市场上非常的多,在流量资费下降以及移动设备普及的当下,差不多所有做图片社交App的创业者都希望成为中国的Instagram。大家的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通过创造基于图片的新玩法,产生新内容;二 ,通过对图片的处理,增加图片本身表达的信息量。

就拿遮遮(一款用卡通形象挡脸的产品)这类产品举例:产生的新内容很多易快速吸引一部分对此感兴趣的用户来看,但是由于每种玩法都只适合产生某种风格的内容会导致受众窄,同时用户持续使用此App产生图片内容的动力不断趋弱,尝鲜过后或许意味着用户的流失。又比如像是黄油相机(图片加文字处理)nice (图片标签)In(标签及各类卡通贴纸)这样偏工具属性的产品。如果没有辅助拉动用户建立关系、互动的手段,用户的兴趣很容易转移。

Emo定位的95后新新用户中使用以上这些APP的门槛略有些高。比如,nice主打潮人内容,对于95后来讲是没有经济实力达到“晒”的目的,即使有也很难在nice这样的氛围下获得大量认同。所以Emo想要满足的就是这个年龄段位用户的图片社交需求。

国内图片社交目前最显著的特点还是同质化程度太过严重。从一夜爆红的足记,到转型的Lofter、nice,再到突然杀入的微博相机及其他跟随者,所有的产品都在彼此借鉴、抄袭。与工具、购物类产品不同,用户对社交产品具有“积累“的依赖性,这就导致了产品之间难以相互替换的认可度问题。

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最后来看团队。Emo团队现有八人,成员来自百度和美丽说,蓝色光标等。其已获得百万级别的天使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