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930

在合并潮盛行的当下,是初创公司的融资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潮。资本寒冬下,创业者是否还有机会?又该如何摆正心态绝地重生?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作为嘉宾在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北京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计越自述。为更清晰表意,动点科技有做修改。

资本依旧充沛

今年以来看到的几个大的并购案,实际上我们都有参与。比如红杉是美团、点评的投资者,同时也是滴滴,还有去哪儿的投资者。仔细看会发现,其实这些并购背后都有BAT的名字在里面。百度是去哪儿的大股东,如果旅游这块不需要花那么多子弹的话,对他在糯米这块是有帮助的。

首先在这里我先跟大家探讨一下,寒冬应该怎么定义,尤其是资本的寒冬。只要是大家定义不一致的话,那么是否是寒冬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整体来讲,今年的寒冬某种意义上它也不是那么明确。在座的每一位大家都很忙,今年大部分投资公司的速度与去年相比都会下降,但是把时间拉长,与过去5年相比还是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看看资本市场新的基金,今年还是不少,而且一些新起来的基金,一些新兴的基金,今年纷纷布局了更大的新基金。从资本供给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今年资本的供给端流入风投领域的钱其实是没有大的减少的,充沛量还是很多的。人民币往TMT方向的投资迁移还是很明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上还是很充沛的。

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过去一、两年在一些方向上,比如说O2O集中了太多的项目。过去大家发现O2O有很多细的跑道,但是跑道跟跑道之间的界限未必是非常明晰的。跑了一定的阶段以后,大家会看下一步有什么大的机会。大家都会看的更明白一些,对于创业者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对于跑在路上的创业公司来说也会要求更高一点。新的A轮拿钱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了,融到A轮、B轮的公司,他们关心的是你是不是这个领域的第一、第二,或者你这个领域关注的是什么。比如美团跟点评合并了,大家还是会把O2O变成是一个更大的方向,而不是O2O细分出更多的行业。随着这些定义的变化,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好像拿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领域与过去两年比没有那么活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危机感将帮助创业者在寒冬里重生

很多公司都会做一些调整,过去两年在TMT这些大的方向上,拿到了钱的公司是非常多的,甚至在很多跑道上面是很拥挤的。现在我们看到,跑道上的很多公司都还没有产生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融资的方式。我觉得这个跑道的本身如果想要再往下走,还是需要资金持续提供支持的。往往到了后面,投资人都会倾向于投第一名,第二名也有可能拿到钱,但现在越来越大的趋势是第一名把第二名一起合了,这就会碰到越来越多很现实的问题。

当这个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以后,中国的创业者说实话其实比美国的创业者更激进,甚至你看BAT的这些创始人到现在都很勤奋,而美国那边好像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比较守规则,“你的路是你的路,我的路是我的路”。中国反正觉得哪里挣钱,我不往那个方向走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导致中国很多公司的边界是很模糊的。即使你在这个领域做到了第一名,某种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因为一旦看到这个领域很有前途,很多BAT公司,包括大的投资机构顺带也做了。大家往后面走的不安全感还是很强的,像去哪儿做到这么大的规模,发现前面还是有一个携程,携程做到这样的规模,他依然觉得前面有去哪儿,还是会有一个边界的模糊产生竞争。大家都没有一个安全感。

创业者应该要有很强的危机感,以最快的速度往前跑。感觉跑的速度有一定的限制了,发现两家公司合在一起才能发展的更强,那就两家公司合在一起。

摆好心态,即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

创业者很多刚开始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早期的确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过一段时间,无论从创业者还是用户,或者投资人来讲,还是会慢慢的知道这样的一个模式或者这样的应用是不是一个痛点特别明晰的需求,或者能不能变成一个更大的服务。我觉得创业者自己也要去想,这条路到底是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是我们要开始做一些调整。回过来看,王兴也是第三次创业才成功的,并不是每个创业都会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第一点有一些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这个行业可能长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业务模式。第二,可能就是竞争的问题。随着行业的竞争,可能你的确已经很难在前两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有一点,可能还是创业者的问题。有可能创业者做这件事情的时间还没到,有的时候你卡的点是对的,方向也是对的,但是你真的是还没准备好。

不过没有关系,创业者年轻,可以作为经验教训,未来还是有机会的。所以不是一件非常坏的事情,只不过自己要思考清楚。美国的很多公司到了一定的阶段,公司就关门,把钱分给投资人,不是一件坏事情,我觉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