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3b4e

新年伊始,韩寒监制的「ONE·一个」也重新设计了版面示人,看来拍完新片《乘风破浪》的韩导终于想起来这个最初定位电子版《独唱团》的遗腹子,鼓捣一下打扮下接着看看能不能影响更多年轻人的价值观。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了。

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颜值的改头换面——从清爽的蓝色升级成简约大气的黑白配色,带给用户更舒适的体验。其次就是内容升级,两大专栏的登场:ONE实验室和ONE深夜电台。

ONE实验室是「一个」APP新推出的原创非虚构专栏,顾名思义,专栏内容不是虚构世界,而是聚焦现实社会热点,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团队成员来自国内一流的特稿记者,目前第一篇特稿已经在ONE 4.0版本上发表,镜头对准了曾经身处杨永信医疗中心的亲历者们,讲述那段黑暗往事;ONE深夜电台是每晚11点40分准时上线的一个子产品:该栏目希望与你聊一聊生活的琐事,学习的烦恼,分享好看的书,好听的歌,好玩的电影——如同一位老朋友陪你度过漫长黑夜。

每天推荐的不再只是一图一文一曲一段话,而是类似瀑布式的信息流,无论你想看多少篇文章,平台将供你到过瘾为止,也就是说未来很有可能你会通过它一个晚上看完一本连载小说。当然你同时也将失去像过去的旧时光那般,每晚十点整等待新章更新的期待感。每日提供这么大的信息量对于ONE的团队和它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渐渐需要适应的过程,当然这类阅读类产品不在乎你是否用完即走,最好的情况是你可以当这里是树洞或者精神家园,所以ONE现在还提供了用户一个写日记的小入口,让你看完再记录点什么。

除了栏目的增设,ONE 4.0也删去了一些不见成效反响平淡的栏目,其中电影板块就剔除了原本类似豆瓣打分的新上档电影页面,现在充斥的是一些针对文艺青年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图库里斯卡或者姜文影像符号的互文性,或者追逐时下影视圈热点话题比如金球奖上Meryl Streep 嘲讽川普这类视频的文字。另外还有每日音乐故事栏目的增删,不一而足。

无论你是否和我一样怀念这款产品的第一版的样子,这世界无法倒转乾坤。程序员的努力和产品经理的良苦用心都值得肯定,至少比起上一版本团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参见笔者的这篇报道。网友的评论也多集中此处,大处有样子了但小处还不够周到。

这点从界面的设置回归清爽可以窥见,四大版块逻辑也清晰简明(虽然不少细节功能比如字体调节和收藏列表在新版本中丢失挺可惜的)。

正如开头所言,其实ONE最初的作用是定位在一本安放意见领袖和文艺新秀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灵魂的电子杂志,不过在获得了 3000 万用户、十亿阅读量以及日均 200 万人次的活跃总数后,韩导在去年一场大型发布会上宣布ONE 的出品方——上海有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获得华创资本 6000 万元注资。而拿了投资之后,ONE 开始了大刀阔斧进行变动,将每位作者的个人地位上升成独立IP,用户可以选择关注你喜欢的作者主页去看他所有在这上面刊载的作品(这点在新版本中也得到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发布会上,韩寒团队放声说未来两年内,ONE 会签约近一百名作者,为图书和影视市场创造输送大量的热门内容。如今ONE 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市场追捧的作家,如蔡崇达、张晓晗、张皓宸等,而围绕他们的文学出版物,比如《皮囊》、《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和《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等,累计已经获得了千万册销量。其实这三年来,,这个曾经以“韩寒监制”为主打的文艺阅读类 App 一直在试图摆脱品牌创造者的影子。对于 ONE 来说,不论是对旗下年轻作者们的打包式合作,还是对周边电影、文学作品 IP 的深度开发,ONE 一直在品牌发展中尽量避免成为一个“韩寒的 App”。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在 ONE 成立最初,团队还曾因为是否在“一个”App 的名字中加入“韩寒”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当时韩寒曾执意去掉自己的名字,理由是“韩寒”可以吸引人,但是本身也是局限。为了进一步建立“ONE”的品牌,ONE 在成立以后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对平台明星作者再次包装,持续开发周边产品。然而,我们还是要回归那个命题——那些个依靠个人名气和光环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App在度过早期推广时可能获益非浅,但从长久来看,用户的留存和黏性还是靠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这点尤其体现在一个、轻芒这类的内容产品身上,最终最重要还是读者们的认可,你的受众群体是否从中收获有趣有新知,否则会很快沦为小众者的信仰和狂欢!

早期一个的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