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ichuxing

这本来应该是个美好的故事。

北京的冬夜,喧哗躁动的三里屯太古里,流动的荷尔蒙。空气里夹杂着雾霾、粉底和不知名香水的气息,冒死吸上一口,徐先生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微醺的徐先生习惯性打开约车软件,却没想到开启了一场伤心之旅: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位置,从三里屯到日坛路波兰大使馆近5公里的步行中,徐先生经历了焦急、困惑、愤怒和茫然若失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之后,依然没有叫到任何一辆车。

滴滴出行APP的雷达一直在发送用车需求,打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一直在拒绝路上的行人。

这并不是唯一一个伤心人,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我们已经无数次看到这样的伤心面孔:上海的张小姐、南京的刘先生、北京的王大姐……完全够写一本《打车人伤心故事合集》了。

打车变得很困难,动不动得翻倍加价,残酷的事实直击我们的面门。新政的严格约束下,在冬天凄清的氛围中,一个答案隐约露出了它大致的轮廓:补贴烧出来的互联网约车,看起来并没有让出行变得想象中那般美好。

谁该背锅

首先接受炮火洗礼的依然是滴滴,暴雨天如此、现在也一样。批评滴滴当然很容易,但平复一下心情,稍微有常识的人当然会知道问题症结出在哪:供需矛盾突出。

需求增多的同时,供给也在减少。在需求端,因为天气渐冷、年关将近的原因,车辆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高峰;供给端,春运开始后,很多司机离开北京,导致运力下跌。高峰碰到低谷,打车不困难是不可能的。

21日晚8点左右,备注为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的知乎用户“罗文”发表了一篇《说一说最近打车难的原因》的文章,称针对网友打车难的问题,自己去后台看了一个数据,找到了造成这一波‘打车难’的原因——春节到。在文中,罗文称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司机在线数量下降了近25%,而订单数量则以30%的幅度增长。由此得出结论:这场来得早、峰值高的春运,威力堪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供需差值加大,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大家觉得打车难、打车贵的原因。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去年11月开始实施的网约车新政,尤其是北京和上海限制牌照、户籍的行为。

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上海已经注册的41万网约车司机中,超过40万都是非本地户籍人士;北京有本地户籍的网约车司机也仅占3.6%。而北京和上海只有相当少数的本地人愿意从事网约车工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新政刚公布的时候,滴滴曾经言辞激烈的回应,新政出台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车辆司机大幅度减少、网约车费用翻倍、出行效率大幅降低等,现在看来,这些糟糕的后果无一例外的被验证了。

didi

前Uber中国早期资深员工谈婧给也给出了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她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司机故意加价和慢速接单:司机知道乘客在打不到车的情况下,会选择多次加价,所以倾向于不接刚开始加价少的订单。

“被惯坏”的司机和乘客,重出江湖的黑车

打车难、打车贵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关注和吐槽,除了现实困境之外,恐怕也少不了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原因。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一些被大幅度补贴“惯坏”的乘客,很难在短时间接受“不但没有补贴,车费还要翻倍”的剧烈反转;而对于司机来说,补贴过后断崖式递减的收入,显然也让怀恋“开车致富”的网约车司机们无比神伤。

didishoudu

为什么别的行业可以涨价、可以供不应求,而网约车一难打,就立马有这么多人抱怨呢?这和人的心理预期有关。我们在《打车 APP 雨天多倍溢价,浇了谁一盆冷水?》一文中,也讨论过这种落差。事实上,用户之前有多享受网约车补贴烧出来的便捷和实惠,现在就有多难忍受这些好处被大打折扣。

“有一个富翁,每天施舍给路上的乞丐10块钱,后来有一天,他只给乞丐5块了,乞丐问他为什么,富翁说:我现在结婚了,有老婆孩子要养,乞丐不干了: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孩子!”

这两天类似的段子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么说虽然有些遗憾,但网约车的大幅度补贴确实惯坏了不少乘客,以至于在他们长时间的认知里,习惯性的就认为网约车就一定要比出租车便宜。而当反转来得太快的时候,当然难以承受。

被“惯坏”的不仅仅是一些乘客,出租车也回到了“一车难求”的原状,甚至更加变本加厉。一辆辆打着空着标志的出租车,却总是以“有人叫车了”拒绝路上伸手拦车行人。由此可以看出,谈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些被“惯坏”的出租车司机,在“调度费”的刺激之下,更愿意等待加价更高的订单,进一步加剧了“打车难、打车贵”的局面。

滴滴出行最新的回应也多少验证了这样的说法,其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出租车“建议调度费”机制,以减少因春运期间出租车供不应求和价格因素带来的体验问题。不过,为了鼓励在春节期间坚持出车的司机师傅,仍会保留用户主动给予调度费的功能,春节过后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再做决策。并强调,所有调度费滴滴分文不取。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黑车”现象看起来也有抬头的迹象。此前动点科技记者在北京簋街等待网约车的时候,就发现了不少在路边巡游的“黑车”招揽乘客。一位没有北京户籍的京牌网约车司在和记者聊天过程中,也承认了这样的现象。他透露说,自己时不时也会跑一跑“黑车”,周边也有一些认识的司机这么干,巨大的收益让他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很多人的心态是,在北京还没有正式大规模清理违规网约车之前,“能捞一笔是捞一笔”。

重压之下的滴滴

应该说,把目前“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归结为“滴滴一家独大后就变脸”,就算不是一种阴谋论,也是思维上的懒惰。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互联网以秋风扫落叶般改造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为什么短短一年之后,局面就变得如此难堪?

“让出行更美好”,滴滴把这样的Slogan挂在嘴边。此前,“美好”给我们的感受是又快又便宜。对于打车服务行业来说,“又快又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前能成立的最大逻辑是疯狂的补贴。至于大数据和算法,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didi

京沪的新政之下,大批不合格的网约车运力被踢出市场,纵然是补贴也很难撬动了。滴滴副总裁陶然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触发动调的原因,就是因为车子少了,需求大了,在车子少了的情况下,算法再牛难道能变出车子?”

而盈利的压力也在快速挤压着补贴空间。去年8月吞并Uber中国团队之后,滴滴的估值已经达到350亿美元,不知不觉走到了IPO重要关口。目前,滴滴实际的营收状况依然成谜。去年年初,陶然表示,滴滴有3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然而,在年中,有报道称滴滴严重亏损。滴滴主要的盈利模式通过平台收取一定服务费用,这部分盈利需要填补之前专车大战所造成的资金缺口。受控于利益收入,涨价是其一直想干的事。滴滴频繁调价背后折射的是资本冷却的情况下,平台面临的盈利压力。

因此,在补贴这个最重要的武器逐渐失灵之后,被高估的“美好“开始逐步褪色,露出了其本来的面貌——钱烧出来的网约车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出行难”依然没有从本质上被改变,糟糕的打车体验在特定的高峰节点还会重来。

可以想见的是,补贴将会持续走低。批评滴滴的算法不好,涨价机制不够透明都没问题,但我们总不能批评人家作为一家企业不该挣钱吧?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补贴烧出来网约车的虚高“美好”逐渐退潮之后,我们应该学到哪些教训,又应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