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快照 2017-02-21 下午1.08.33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称,郑州一传媒公司的微信编辑冯某因为一篇文章,遭淘宝索赔千万。虽然他已致电对方表示愿意道歉,但对方律师回应,“法律程序一定要走”。冯某目前已离职。

去年11月份,冯某在“今日头条”上转发了一篇人民日报曝光天猫不合格产品的文章,但并非原样照搬,他更改了原文标题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修改后的标题为:人民日报曝光不合格产品名单,淘宝与京东差距明显。淘宝向法院方面递交的这份起诉书主要针对的正是冯某所起的文章标题。

“我误认为天猫是属于淘宝的,没想太多就写成淘宝了。”冯某解释说,这篇文章在发布后16个小时,因为侵权就被网络平台删除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几个月后收到传票。“起诉书上把我这篇文章定义的非常严重,(说我)恶意、刻意诋毁,断章取义误导社会公众,这个帽子扣的非常大。”

向一个微信编辑个人索赔一千万,这个数字足以震慑业内所有同行。按照一个微信编辑撑死八千块的工资来算,不吃不喝也得还个一百多年,更何况如今为了打官司工作也丢了。不过律师也表示,对于淘宝公司所主张的一千万元,还是有一定的回旋空间的。律师表示,这样的一个损害赔偿的要求,淘宝公司要加以证明的,(索赔)方式在合法的基础上也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按照合法合理的标准以及冯某“律师都请不起”的说法,淘宝“一千万”的这个数字如果不是文书错误的话,十有八九是杀鸡儆猴的意思。目前尚未见自媒体同行们有针对此事的大规模发声,单就微博上针对该新闻的网友评论来看,竟是铺天盖地大喊“活该”的声音,稍有冷静些的,分析说自媒体确实“欠收拾”,缺少外部监管和自我操守,并指责其为假新闻集散地。

伴随着社交网站和今日头条的兴起而壮大的自媒体阵营在过去几年里迅速地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革了一大批传统媒体的命。去年6月,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 自媒体行业洞察报告》,称截止报告发布前,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有近2000万注册账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日认证公众号1万+的速度增长着。今日头条上已有12万+的头条号,月增幅超过30%。

屏幕快照 2017-02-21 下午1.10.34

然而还没风光几年就落得这么个“有流量、没口碑”的凄惨局面,令人唏嘘。可是自媒体到底是如何把自己搞臭的?它招人烦真的全赖自己吗?

内容失实——缺人缺钱缺时间

虚假内容泛滥成为了自媒体最大的一宗罪。作为一个媒体人听到“新闻都是假的”这种论调怎能不戳心。“将天猫写成淘宝”是典型的内容失实的表现,但这种错误只需平台上有一个认真的编辑和一个求实的记者就能避免。武汉店主斩首血案,本来就是一条简单的社会新闻,却弄到一唱三叹多次反转,也证明了新闻生产能力的窘境。曹林评论说:“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实际上这是目前国内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评论过剩,二手信息过剩,新闻事实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具有一锤定音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新闻机构严重不足。

除了缺人,缺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网络媒体新榜发布的《自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自媒体人目前生存状况堪忧,除了极个别的成功案例之外,绝大多数自媒体的经营者处在不盈利状态,60%以上的月营收在1万元以下,而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超过10%。连盈利都做不到,如何负担得起调查取证的成本?自媒体能否找到其商业化模式,实现盈利,这在互联网业界存在很大争议。魏武挥曾撰文阐述“我为什么反对自媒体有商业模式”,认为自媒体人玩个票容易,做成事难。

关于自媒体的盈利模式,行业内认为主要有六种,即平台佣金、会员付费、卖广告、电子商务、自媒体联盟分单和内容付费。

近日,一则知名互联网评论人 keso 的微信朋友圈更新爆出——“微信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功能尽管有点姗姗来迟,但总算要来了。”马化腾随之在下方评论也证实了该说法,并已督促微信公众号付费测试加快实施。相关文章:《让马化腾和公众号们千呼万唤的“付费阅读”,真的值得期待吗?》

内容付费是拯救自媒体的橄榄枝还是带来新一轮没顶之灾的大洪水?“我担心内容付费会诱惑更多的媒体人加入‘标题党’。”一位从业者显得忧心忡忡。

情绪化严重——争用户拼流量博眼球

标题党只是自媒体“情绪化文风”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不是热闹就叫盛世,不是拥挤就叫繁荣。前文提到的《2016 自媒体行业洞察报告》展示了自媒体行业“一哄而上”的现状,而“一哄而上”之后不可避免地一定会有大批军马跌落深渊。不少自媒体编辑在野蛮的竞争中丑态毕露,“站在中间是最危险的,是一定要被埋没的。”一位自媒体编辑在与笔者交谈时丝毫不掩饰他对于情绪化表达方式的偏爱:“大众爱看激烈爱恨的东西。”

举例来看,papi酱算是典型的“消费情绪自媒体”,它踩准了部分群体情绪的痛点。情绪消费自媒体有几大特征:1.它不提供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有用性信息,不具备实际可用性;2.它契合特定人群特定情绪,能引起这部分人强烈共鸣;3.它主要适于不善情绪管理、情绪起伏较大的那部分年轻人。

传统新闻媒体讲究客观真实,并对报道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然而自媒体在疏于管制的环境下几乎可以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只要自媒体的使用者愿意,就可以随意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让这种情绪不断延伸,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事情的真实性很难进行界定,从而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情绪化的发泄是最不可靠的表达,它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正面矫正无法逆转的。自媒体领域中的匿名性导致公众自控能力降低,使得情绪化泄愤事件增加,而这种情绪化发泄和情绪化感染下的议题很难进入理性的轨道。

情绪化表达真的那么有效吗?去年9月,微信公众号的刷单工具崩溃,致使众多号称粉丝上万的公众号昨晚推送的阅读量骤跌。某些平时看起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微信公众号瞬间被“扒光”,甚至有一些平时阅读量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公众号,从昨晚到今天的文章阅读量纷纷骤降到几千甚至几百。

内容趋同——怯于试错,追逐热点

内容趋同现象在资讯类自媒体中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每日推送高峰期打开订阅号界面,几十个订阅号谈论的主题不超过五个。看过的文章一遍又一遍,说过的观点一轮又一轮。这种追逐热点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博弈,一方赌你没看过,一方猜你有新东西。

究其原因,魏武挥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的观点:“现在的媒体内容生产,大致上还是名记(总编)中心制的,连公司中心制都谈不上。因为媒介有“采编与经营分离”的伦理守则,搞经营的,不能干涉内容该如何生产。这一点倒没什么错,问题在于,这些搞内容的,是怎么生产的呢?”他评价这种状态叫: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用户会对什么主题感兴趣?自媒体金字塔上最顶尖的人负责选题,最底端的人负责模仿。在严格的“一天一条”的KPI和对用户的疯狂讨好之中,数量多而力量薄的单个自媒体人是承担不起高额的试错成本的。为了保证可能性大一点,媒体人就四处观望他人是怎么干的,然后control+C、control+V……媒体内容经常越来越趋同质化,就见怪不怪了。

回到主题,那个把天猫写成淘宝的自媒体小哥真的能被判罚一千万吗?淘宝把建议赔偿金定的这么高是不是有敲诈的嫌疑?无论法院如何判决,这一案足矣震慑不少浑浑噩噩的自媒体写手与编辑。自媒体可能确实是有点儿“欠收拾”,但难就难在收拾它却不能只靠“出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