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

这几天,在香港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和搞得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相比,这件事同样是向全社会呼吁奉献爱心,却拥有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

43岁的妇女邓桂思罹患急性肝衰竭,她的大女儿Michelle本欲捐肝救母,却因为距离合法器官捐献年龄18岁仅差3个月,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可一时间却没有合适的活体捐献者或者遗体可供使用,事件十万火急。

有官员、议员及社会人士认为应降低捐赠器官年龄至17岁,但是医院反对开未成年捐肝的口子,说今后万一再出现一个年龄更小一点的,难道还继续放低年龄下限吗?争执之下,香港立法会紧急决定将法定最低捐献年龄临时性降低到17岁,并设定5月份失效的“日落条款”(生效为期一个月),以体现“特事特办”的精神。

但在这一修改还没来得及表决之前,事情突然峰回路转,出现一位好心人自愿捐出肝脏:26岁女文员郑凯甄看到新闻报道,决心捐赠自己的一小半肝脏应急,移植手术于上周完成。

善心人无私捐肝引发弥漫香港社会的巨大感动。隔着社交网络,看到成百上千条跟帖在眼前展开,我在内地同样也能感受到香港网民因此事所受到的震撼。

器官捐献曾因网上“假新闻”陷入低潮

郑凯甄捐献器官救人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与香港器官捐献登记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以来,香港器官移植个案与往年同期相比其实是下降的,不同器官的登记数量都只到个位数。

可能会令如今感动不已的网民略显尴尬的是,捐赠器官的低迷并非完全由于历史和社会观念,而是网络“假新闻”惹的祸。

今年大年初一播出的TVB《新闻透视》专题报道多宗网上热传的假新闻,提到去年6月有香港网民在Facebook谣传,中国内地已将港澳台纳入所谓“国家人体器官分配系统”,香港人捐赠的器官会被分享到中国内地的患者那里,而不是服务香港本土患者。

实际正好相反——中国内地的器官捐献出来以后,合适的将可能被送到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新闻透视》经过调查认为,发布或分享这类型假新闻的多为所谓“本土派”人士中的一小部分。这些人不信任特区政府,并且以立场为先,利用“本土派”名义散播谣言,以打击内地人士及新香港人。

这条假新闻导致了香港人捐赠器官的意愿遭遇暴跌,有些人甚至取消了已经填写好的器官捐赠卡。香港食物及卫生局统计,去年6-7月假新闻传出后,取消器官登记的人从平月的30-40人,大幅增加到535人。

由此,尽管看到捐肝救急的新闻这次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也确实短期内增加了报名做捐献的人数,但我还是很难准确的估计本次新闻产生的正面影响能持续多久。

只有捐献者最高尚?

网上的言论似乎遵循着一条守恒定律——有多少赞美,就有多少诋毁。如果一个人获得的只有赞美,那毫无疑问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诋毁会安放在另一些人身上。

本次事件当中,遭受批评和质疑的包括女文员郑凯甄所在的公司老板,一家刚刚有亲人去世的家庭,以及病人邓桂思除了大女儿以外的其他亲属。

郑凯甄的老板曾反对她捐肝,因为这意味着她要告假休养至少3个月。消息一出,评论者曾指责老板要扼杀好心人行善的机会。但实际情况是,郑凯甄所在的环保公司总共只有老板和员工两人,确实难以支撑缺少她之后带来的工作出缺。老板后来同意郑凯甄捐肝休息后复工,不知他是不是“忍痛”做出的决定。

在郑凯甄做手术前一天,医院曾经有合适的尸肝来源,但死者家人拒捐。阿甄曾经有机会不用开刀。对这家人的评论也不是很友好:

“如果他不捐,没事发生,病人自动好转,这家人就没问题。但现在因为他不肯捐,让一个女孩受一刀去捐活肝,虽然她是自愿,但终究令其他人受不必要的痛苦,这个就是罪大恶极……”

这个家庭的信息仍在保密之中,如果被公开,想必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另外,为什么病人家属当中只有一个大女儿站出来要捐,也引发过网友质疑——很多网友批评病人丈夫没有露面。医院解释称,病人老公出现过,但身体健康状况并不适合捐肝。

医院呼吁,有志愿者想捐活肝的时候,一定是病人家庭亲属中无法配对的情况下才行,而且捐活器官是自愿性质,就算是亲戚都很难勉强。不能说为了求助社会,得让病人的全家族出来向公众交代。

同时,在全民狂热的救命声中,医院还始终坚持保持目前18岁的捐献门槛,反对因为特事特办而随便开绿灯。“今天有17岁,明天就有16岁,是否要所有未成年人都捐肝、‘削肉还母’呢?”

这种冷静的声音实在难能可贵。然而这声音也非常微弱,很快被淹没在其他网友认为更重要的信息传递中。这让我想起了国内新闻传播过程中“辟谣”和“反转”齐飞的景象,看来橘生南北,所差也不多。

内地媒体的“缺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轰动全港的超级无敌“正能量”新闻,却在内地报网的社会新闻版“集体缺席”。内地媒体平日就喜欢去港台同行处翻当地家长里短,这次却十分低调。当日新华网、中新网等有消息,但并未获主要位置推荐;随后几天也没看到微博、微信对此事有跟进讨论。

最近香港积极向上和感人的好故事不少,拳击手曹星如(Rex)以草根“不良少年”翻身,直至获得职业生涯20连胜的“拳王”称号;早前也有陈婉婷执掌东方足球队,创造了全球首位女教练带男足球队夺得顶级联赛冠军的奇迹。处在焦虑之中的香港人,特别喜欢这种能体现“狮子山下”精神,体现港人凝聚力的新闻。

《人民日报》2009年曾发表评论称“好消息让生活更甜蜜,负面新闻令人不开心”。这些正面向上的新闻,其实也一样可以激励内地读者。这个为陌生人献出自己健康身体一部分的事迹,比罗尔守着财物讨要打赏救亲生女的风波,真是高下立现。即使捐献者郑凯甄是出于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而慷慨捐献,这不影响事件可以激励更多条件符合的人,投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当中。

然而,偶尔见诸内地报端的,却是香港混乱的政局和极少数所谓“本土派”的表现。联想到这一两年,展现台湾“宝岛”风土人情的“友好”新闻也让位于对当地局势“乱象”的渲染,是否可以说,在选择报道什么样的新闻方面,也能体现出国内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向转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