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tana-cover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似乎就成为了新的“红人”,许多公司投入其中并希望有所建树。本期视频动点科技将对话两位来自微软小娜的专家,从小娜出发,看看我们离拥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还有多远。

小娜的英文名称为“Cortana”,是微软发布的第一款个人智能助理。对中国用户来说,“小娜”这个中文名字显然更加亲切。小娜的功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些繁琐的杂事,使用户可以将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在采访的中,微软小娜资深产品经理翟磊为我们演示了如何使用小娜设置会议提醒、行程查看和天气查询,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新型提醒;对小娜下达“下班后提醒我买牛奶”的指令后,只要用户离开办公室的地理范围,小娜就可以进行感知并对用户进行“买牛奶”的提醒。

其实,私人助理类人工智能并不少见,Apple的Siri、Google Assistant和三星的Bixby乍一看似乎和微软小娜功能雷同。翟磊介绍,“跨平台”是小娜的特点。除了手机端,小娜也可以在PC端以及一些第三方设备运行。另外,翟磊认为,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长时间的积淀,这也是小娜的优势之一。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0″ height=”498″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501jps5cp&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

小娜如何懂我?

cortana_interface

关于小娜如何理解人类的意图,微软小娜智能技术产品总监李海萍为我们进行了简单解释。李海萍介绍,在后端,微软智能技术团队应用了大量的深度学习算法包括深度学习、非监督学习以及强化学习等。这些技术使得小娜可以理解自然语言中的句法和语法,从而准确识别出句中的重要信息,包括实体信息以及用户的意图。李海萍说,小娜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与用户的不断交互来积累数据并自我提升,完善对用户意图的理解能力。比如,当用户提问:“明天我需要带伞吗?”小娜可以识别出用户的实际意图——询问天气。

另外,小娜也可以根据上下文,对用户意图进行识别。李海萍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用户可以向小娜提问:“吴亦凡是谁?”,接下来可以问:“他最近演了什么新电影?”小娜根据上下文能够理解,这里的“他”指的就是第一个问题中的吴亦凡,所以第二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吴亦凡最近演了什么新电影?”。这里需要有强大的上下文存储系统进行支撑。

柯洁 vs AlphaGo 2.0

timg
柯洁(图片来自网络)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以4-1的成绩击败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这场“人机大战”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刺激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今年5月23日起AlphaGo 2.0将迎战新的对手——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关于人机大战,翟磊认为AlphaGo代表的是全球领先的大公司,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专注于深度学习等领域的研发。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创业型公司,规模不大也没有庞大的资本。他们更加侧重的是“我是否能为用户解决某个问题”。翟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大公司来带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小公司利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

人工智能还处在“细胞”阶段

翟磊将人工智能目前的状态形容为“细胞”,在基础工作方面的投入尤为重要。像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在技术储备领域有了多年的积累,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从“细胞”成长到“婴儿”,翟磊给出了三个台阶:第一,算法。算法控制机器思考的逻辑,这背后需要有多年的积淀和优化来支持;第二点,数据。数据是训练机器思考的必备工具,比如小孩可能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是之后的语言学习速度会变得非常快,人工智能也是如此;第三点是硬件的支持。硬件是人工智能的必备媒介,它们需要不断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匹配相应的算法和要求。翟磊认为,三点加在一起,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我们才能到达“强人工智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