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

进入6月,我发现自己遇到了开公众号以来没遇到过的新情况——有两篇自己写的文章在同步发到微信等平台的时候,竟然无法声明自己是原创,原因是被人抢先发布了。

高考前一天我按照年度惯例为cnBeta写了高考寄语。发布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所以撤销了当天的推送,想着等到第二天重新发布一次。结果第二天就发现已经被人在微信平台上抢发了,没有办法就跟腾讯申诉,一天之后才获得结果。尽管申诉成功,然而已经失去了时效性。

然后昨天我又发布了一篇文章,讲百度和今日头条的。这篇文章是昨天中午首发的,到了晚上我想把它发到自己的微信号上,就发现又一次被人抢发了,而且还不只是微信一个平台——更夸张的是此前才下午两三点钟,我在百度的百家号上发布,就被说是“转载”了。幸亏我有认识的百家号编辑可以帮忙解决问题。但在微信平台人人平等,我就只能排队等待。其实公平的说,平均一天的处理速度已经相当值得为之点赞了。

针对昨天在微信转发我文章的那家公众号,我今天早上发出了侵权告知信,信中希望他在24小时内回复,48小时内按要求删除文章和道歉。截止写这篇的时候,我并没有在12小时内收到对方回复,只能怀着良好的心愿认为他去度假了或者去探亲了。明天24小时的时限到了以后,我就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公开这个转发者的身份。

这些抢发和抢原创标记的人,其实不会对原作者造成永久不可逆的损失,只是让你晚一天发自己的文章而已——但是你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

同样在本月,腾讯财经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应该是)自己原创的稿件作为当日推送的头条,大概是推送的时候即使发现原创被人抢走了也没在意,结果当天的推送人们点开一看,赫然是某不知名公众号的转载,加了原创标,还写着什么官方群号码,什么基金广告,总之特别像垃圾小报的那种。不管原委如何,微信的原创保护机制让这个营销号借助腾讯财经的官号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对原创声明视而不见——这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对原创声明的最近一次升级,转载文章时默认会变成只显示文章摘要,而不会刊登全文。所以,如果原作者遇到被抢原创标,要么你申诉然后等一天,要么逼着你把一个打算全平台发布的稿子,第一个发在微信上。(本文估计也只能这么做。)毕竟你挨个平台编辑文字也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差很快就会被人利用。

百家号的编辑跟我说,有一些号就是靠手工或者自动抓取别的作者在其他平台发布的文章,靠打时间差为生,来赚取原创标记,以及骗取这些媒体平台的现金补贴。平心而论,现在的平台其实是在做很大的努力杜绝这种情况,然而始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不管怎么样,我发布的文章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人看到并且抢先发表出来,还是非常令我吃惊的,这其实说明这些平台的活跃度已经高到了全民参与的程度,据说现在公众平台上处于活跃状态的号有近千万个,这是一个非常惊悚的数字。难怪“维权骑士”特别受欢迎,因为对原创作者来说,这个市场需求的确很大。我只是一个非著名写作者,这个月都能享受到类似大V的“礼遇”,说明今后此类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前几天,正好有人问我现在的媒体生态是怎样的,希望我给一个尽可能简洁的答案。

我说,就在四五年以前没有“自媒体”的时候,是编辑约稿为主。但现在个性化推荐算法出来了,行业生态马上变成了拼点击,抢补贴,自生自灭。

我跟他讲,其实以前是编辑中心制的时候,自己文章要出头,文笔好或者有行业经验是一方面,但最主要是跟几个负责的编辑搞好关系。但是现在,这个编辑的权力下放了,“民主”了。广大读者觉得,凭什么你有文化,你就能决定报纸刊登什么,我们就不行?结果现在什么低俗什么在头部,大家都学咪蒙,就是这样的“拨乱反正”的结果,是对过去的一种报复。媒介素养较好的用户自己会维护出一个较好的时间轴,但他看不到大多数人的时间轴。比拼总点击量的话,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自媒体平台也意识到了全民审稿的弊端,他们从广告费和补贴里面拨出一部分款项,专门养一些原先的,“老派的”文化人,维持传统的约稿制度。比如腾讯的大家,UC的名家,网易的人间这些专栏。但是这些专栏“曲高和寡”,受众群体太少,可能大多数都属于做公益性质。

现在这种激励机制一定会导致文章水平下降。但是不能一味的批评现状,毕竟全民参与的审稿,相比少数编辑决定而言是个进步,不能因为自己以前有能上版面的“特权”就怀念过去,不给其他人流动上来的机会。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能成名10分钟,不是吗?

只是我觉得,如果中间过渡可以自然一点,在编辑确保文章整体质量的前提下,由人们决定选出来的文字的排名,会更好一些。我想,相对于目前0门槛的信息创作,如果能稍微从准入制度上提升一点的话,也许自媒体圈如此疯狂的抢补贴的情况就会缓解一点。

但现在我只能等平台的现金补贴战场转移到问答、短视频、直播这些新业务上面,这样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搬运工都走了,场面也会清净点儿。

毕竟,文弱书生是难以养活自己的,自媒体补贴只是给了老实码字的人一个错觉,而资金总帮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跟“精准扶贫”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