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12月3日,在国家宪法日前一天,企业法律服务平台“无讼”举办了一场与其说是发布会,不如说是分享会的活动。演讲嘉宾和观众似乎是在TED或者一席的现场,投资人、科学家、创业者讲了讲人工智能对城市生活、对企业服务的影响。

在分享会上,“无讼”发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法律服务产品“无讼法务”。值得指出的是,无讼法务并没有从帮助企业对接外部律师切入,而是以云端法务部的模式,用人工智能和法务人员填补中小企业的法务职能空缺。

“全中国只有不到1%的企业拥有法务,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实处于法务职能空缺的状态。”无讼创始人蒋勇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无讼法务通过全网数据,从公司治理、合同管理、合规经营、劳动人事、知识产权、财务账款六大模块的数据,帮助企业实时监测法律风险。而对于劳动人事等法律问题,企业则可以一键咨询智能法务机器人。

根据现场的演示,智能法务机器人可以给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向它提问“想开除工作表现不达标的新员工,他要求1个月补偿,这样合理吗?”,机器人会识别自然语言,告诉企业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时可以不支付补偿金,而不是生硬地给出有关补偿金的法律规定或者相关问题的检索结果。

而对于各个类别中更加复杂的法律需求,系统则会根据近年来积累的律师数据,推荐匹配的人工律师。我们曾经报道过无讼,这家公司以律师社区起家,无讼 App 拥有 30 万注册律师,其中 6 万为认证律师。发布“无讼法务”产品可以看作是无讼逐渐转向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法律服务平台。

推出新产品之外,无讼还在本次发布会上宣布与中科院软件所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对于双方的合作,蒋勇告诉动点科技“软件所有很多很牛的技术,有技术积淀,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些难题。另外一方面,我们有应用场景,而且我们也有跟它能够匹配、对接的相关的领域的经验。无讼也有这方面人工智能的积累和相关的人员。”

关于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无讼联合创始人、CEO蒋友毅表示,法律数据的结构化特征让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好的基础,如何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语义转换能力、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挖掘明确的应用场景则是发展法律人工智能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挑战。在这些方面,无讼已经取得了若干突破性的进展,未来,无讼将与中科院软件所这样的顶级科研机构在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复杂场景的无监督学习等底层技术层面展开进一步探索。

题图为无讼创始人蒋勇,图片来自无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