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 Title Arts

苹果确认收购英国音乐识别应用Shazam,如果TechCrunch的报道准确的话,该交易的金额大概是4亿美元,而不是最近估值的10亿美元。

那么,苹果收购Shazam或此类听歌识曲应用的原因在哪?为什么选择的是Shazam而不是其他同类产品?这个金额又是怎么定下来的?

首先,苹果在听歌识曲方面的选择余地不多,基本只有两家——除了Shazam还有一个叫SoundHound。后者最初的网页版叫Midomi,大概都在10年前推出,需要利用网页Flash插件录音,主打通过哼唱来识别歌曲,不过那时的准确率比现在低得多,更像是玩具。

两者起先都对识别功能按曲收费。在2001年,SoundHound和Shazam都已经采取了测试版免费的方式,其中Shazam允许免费用户标记5首歌曲。有国外的应用评测网站MakeUseOf,对这两款软件做了一次对比评测

除了一些在表面功夫上的差异,比如用户界面,以及免费幅度大小——SoundHound当时采取全面开放免费,并设置广告条的方式,在最关键的识别准确率方面,文章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在给音乐加标签的时候,Shazam更加精准。它可以准确的找出某首歌是一个专辑当中经过混音的歌曲,而不是录音棚的原版。SoundHound只能够识别到是这一首单曲,但是会定位到最经典的那个版本而不是准确的混音版。

“如果有歌手录制了一场演唱会,Shazam可以准确的识别是演唱会的那张专辑,甚至可以识别是多场不同演唱会的具体哪一场的。但是SoundHound还是只能识别出原曲。

“这对应的是,Shazam需要更长的识别时间。SoundHound只需要短短几秒钟就可以出结果,但是结果并不准确。另外两款软件都标榜可以哼歌识曲,但是基本上来说这个功能是没有用的。Shazam完全识别不出编辑的哼唱,SoundHound可能会识别出来,可是准确率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可能这是因为大家唱歌的音准都不太好吧?

“不管怎么样,在识别率这方面,Shazam是显而易见的赢家。”

通过MakeUseOf的描述可以发现,Shazam对于苹果的价值在于它相比SoundHound能更精准地匹配单曲,而不是以让人知道是哪首歌为目的。这就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在苹果音乐曲库中的海量歌曲资源。

苹果长时间积累的曲目资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起来的话,只能够实现有目的性的文本搜索和购买,也就是只有用户明确知道要谁唱的哪首歌,才能买到。

其实,SoundHound和Shazam都在识别出结果之后提供到歌曲购买页面的链接,购买渠道中一般都把iTunes排在第一,但后面也有在亚马逊等地方购买的链接。

现在要允许Siri更准确的听歌识曲,就可以帮助更多用户及时接触和到达这些音乐。这对于挖掘曲库的潜在价值,以及进行所谓个性化音乐推送,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竞争对手方面,微软小娜联合国内的网易云音乐,在Windows开始菜单集成了听歌识曲功能。而小娜的国外曲目是直接来自微软自己的名叫Groove的音乐服务。IT之家毫不客气地说“英文成功率很高,中文歌曲全部哑火”。

国内的音乐软件自己开发的识别功能,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这些音乐App背后都至少有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巨头撑腰。而各家巨头开发的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都是在集团内部通用的。所以,这是泛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跟一开始开发就为了识别歌曲而生的SoundHound和Shazam在发展路径上有明显的区别。

虽然苹果购买Shazam是挺符合AI啥的潮流的一条新闻,可能是比较吸引眼球的,但实际上因为这是一个专用型的人工智能,跟通用型的相比,他们不会为了这次收购出太大的价钱,反映出的也是这款应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