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鸣单车“大败局”
编者按: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猫财经”(微信公众号:maocaijing), 动点科技经授权发布。
这一次,创立不到2年的小鸣单车终于没能撑住,倒在了资本的“血泊”之中。
被停摆的“无奈”
悦骑科技现任法定代表人关斌被要求出庭应诉。在其被问及小鸣单车运营的情况时,关斌表现的却不那么熟悉,多次向代理律师咨询。除了因个人没做足充分的准备外,也暴露了小鸣单车发展后期的状态。
自去年8月进入公司,关斌就一直在忙着寻找新的投资人,并谋求企业重组,然而却没有人愿意接盘。
公司股东早已不愿继续投资。关斌只好从个人账上划了500万借给公司,用于支付员工工资等。
“我们尽最大努力,已经退了八成。对于这个资金缺口的填补,本来是希望通过重组、股东的借款来填补。”关斌在法庭上坦言。
从公司创立到停摆,小鸣单车各股东共出资6000万元,注册资金为600万元,累计在全国投放了43万辆共享单车,累计用户数量为400多万人,以199元/人的押金计算,小鸣单车累计收取的用户押金约8亿元。
按照关斌的说法,小鸣单车已经退还了360多万名用户的押金,尚有70多万用户押金未退还。在这70多万用户中,明确在App上申请退还押金的有50万名,另20余万用户尚未申请退还押金。
“一开始小鸣单车的运营还是很健康的,后来两大自行车企业用免费甚至现金补贴等方式,使得我们的用户骑行量和注册用户数急剧下跌,他们一挤压,我们就顶不住了。”提到小鸣单车的失败,关斌惋惜道。
管理瘫痪、停止运营、破产清算……小鸣单车终究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大败局”。
小鸣单车,死于资本和管理
2016年7月29日,小鸣单车注册成立。凭借成本适中(把造车成本控制在500元左右)、规模化投放的产品策略,迅速得到了各方资本的亲睐。
成立仅一个多月,小鸣单车便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联创永宣的冯涛,多位上市公司背景股东跟投。
同年10月,小鸣单车宣布完成一亿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运动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部分上市公司股东跟投。同时,邓永豪也加入小鸣单车创始团队,全面参与小鸣单车的经营战略、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等业务。两轮融资,中间仅隔11天。
在这之后,小鸣单车最初的创始人金超慧等创始团队就逐渐退出了小鸣单车的管理。
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公司的发展,简单配置的单车,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和供应链压力,靠着半开放平台和城市联运的策略,小鸣单车落地生根,迅猛的扩张速度也让其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按照车辆成本500,一天3人的使用频次,小鸣单车单个车辆的成本回收周期计划为半年。往后再通过单车产品的迭代和流动,加快单车投放数量的高密度覆盖。
2017年7月,小鸣单车宣布获得由联创永宣领投的B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小鸣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宇莹当天表示,“将进一步加速电子围栏战略在全国布局,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带动提升用户体验。”
讽刺的是,融资当月,就有小鸣单车的用户陆续地反映押金难退的问题了。小鸣单车CEO表示,创始团队已经退出。
不仅如此,往后的几个月,公司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2017年11月23日晚,小鸣单车公关部员工在微信群中向媒体爆料,小鸣单车已裁员99%,CEO陈宇莹已经离职,公司实际控制人邓永豪已经失联,电话不接,短信不回,钉钉退出,微信不理。并称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出了问题,钱都被邓永豪挪用支付给了为小鸣提供单车的供应商凯路仕,全体员工无论是薪水还是报销都处于事实上无人搭理的状况。
当晚,陈宇莹向澎湃回应称,公司经历了前期的风波,她一直希望可以通过顺利裁员,缩小运营范围,后续看是否能缓过劲儿。而近期因为资金压力,为了缩减成本,杭州的产品技术部门也并入小鸣单车在广州的电子围栏公司,不愿意离开杭州的她选择辞职。
邓永豪也在事后的媒体采访中回应称,自己并不是搞失踪,而是在2017年6月前搭建好了供应链,就已经退出了小鸣单车。并否认了资金挪用的说法,称其还借给了公司几百万用作日常运营。同时他还坦言小鸣单车的情况很早就不妙了。
小鸣单车内部变动愈演愈烈,资金紧张,发展遇阻,直接导致大量的用户申请退款。各分公司办公点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共享单车倒闭的连锁反应不断引爆舆论,造成了更为猛烈的行业冲撞,也引起了社会对于企业押金等费用的监管问题。
根据小鸣单车公布的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销售额为42.6万元,亏损为256.9万元,负债金额为4775.3万元。
2017年12月18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就“小鸣单车”拖欠消费者押金、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等系列问题,以其经营管理方——广州悦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被告,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提出判令被告立即停止拖延退还消费者押金的行为、对消费者押金实施专款专用、即租即押、即还即退、第三方监管等措施并向消费者完整披露、对新注册消费者采用免押金的方式提供服务等诉求。
2018年3月7日,小鸣单车的App已停止运营。
如今,共享单车行业死的死、伤的伤,大都成了“资本”的牺牲品,摩拜、ofo两“独角兽”也明显的受到了重创。谁是最后的赢家?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