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在快速进化的科技创业实践当中,六个月实在是挺长的时间了。但是,做决策是一门不同的艺术。新加坡的创业者评审委员会(Entrepreneurship Review Committee (EnRC))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该国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要准备一个新加坡的创业指南,提出一系列希望政府去做以改进该国创业状况的方式。这种漫长的决策过程在这一事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经过长期辩论之后,他们的推荐方案,准确的说是一份愿望清单,终于出炉。去年七月开始,委员会从多家创业公司的成员手中,通过一系列的见面会收集反馈。这些创业公司的愿望随即被分类,经过长期的辩论,最终成为一个推荐所做事情的清单。

从这个清单建立开始,这些上面所列出的所有要求是否能够实现,速度有多快,就有赖于新加坡政府多层级的官僚体系的决策效率了。

有些建议可能因为政府部门的优先级而无法实施,另外一些则更加容易实现,因为他们所涉及的决策者数量更少,或者和政府目前的政策并不冲突。

新加坡的企业家行动委员会(Action Committee for Entrepreneurship (ACE))主席Teo Ser Luck——也是创业者评审委员会背后的负责人——表示,科技行业已经获得了增长。2012年新加坡有39000家创业公司正在招聘人手,在其中就业的人数有29.23万人。2005年分别有24000家创业公司和16.27万名雇员。

不过科技领域的增长依然比人们想要的慢一些。委员会表示,当科技企业(这是被政府定义为在信息通信,电子,医药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公司)对经济的贡献正逐渐增长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从2008年到2011年,相比其他类型的新企业有所减缓。

仪器制造企业Zicom的创始人Giok Lak Sim,将此归咎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爆发使得很多风险投资基金抽回,将他们的钱投资到更加安全的产业上。紧接着爆发的欧债危机同样降低了人们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所以他相信科技领域会有一个反弹。

“我个人相信会改进的,我们感到新加坡现在非常有活力。”

在有了以上的基础信息之后,我们为大家简单的描述一下新加坡的科技创业公司希望政府部门推出的一些配套措施。

1. 让私募领域合伙人在发展创业社区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Teo 部长表示他正在探索政府如何缩减他们在支持创业公司方案方面已经超支的投入,他希望私募股权在支持创业公司资金的股份方面能够占得更大一些。

他还说,“也许你们再也不需要一个来自政府的人来担当我们这个组织主席,因为政府可以执行不同的角色,仍然能够帮助优秀企业,但是退居二线,让私有资本来做主要的驱动。”

2. 青年海外培养计划的人数增加一倍,每年培养四百人。

新加坡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大学都有计划,要把学生们送到硅谷和北京的一些创业基地做实习,这些计划应该扩展到更多的学生和有想法的创业者身上。

3. 鼓励学校发展硬件实验室。

这将鼓励学生们拥抱3D打印和开源硬件等技术,培养他们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兴趣。

4. 解锁企业投资资本和其他私募的金融选项。

美国2007到2013年进行的所有风险投资当中的16%是由企业级的投资参与进行的,这些交易当中的40%发生在种子轮和a轮,这表示企业对于投资早期项目更感兴趣。这将会有力的驱动该国的早期包括a轮项目。

形成对比的是,在新加坡2011和2012年,来自公司的投资参与的风险投资项目只占到总数的4%。

委员会建议政府加入税收优惠来鼓励更多的公司投资初创公司。国家同样可以介绍风险贷款,这是一种有特殊的银行或者非银行的借款提供的贷款机制。风险贷款的投资者使用他们的信用作为担保,这将会给更多的私募资金介入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的机会。

5. 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之间展开更多的合作。

为创业公司组织一些活动来给大公司宣传他们的产品。开发一个在线平台,在这里大企业可以发布合作的呼吁,创业公司可以予以响应。

6. 让新加坡成为一个众筹的集散地。

为有意参与众筹的投资者和发布方提供清晰明确和专业的监管措施,鼓励在新加坡设立众筹平台。加入那些对众筹时效敏感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创业公司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投资机制。

7. 让创业公司有更多机会接触人才。

大公司有可能会让他们的员工,在与创业公司的合作项目当中兼职,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资金支持来帮助这种趋势扩散。

学生阶段在创业公司的实习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同时人力政策应该有所调整,为创业公司吸引外国员工制定单独的政策,同时引入针对外国人才加入新加坡创业大军的特殊签证。

8. 为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

71街区(Block 71)项目在提供一个物理空间来培养创业社团方面是很成功的,更多类似这样的社区应该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培养起来,以创造所有创业生态圈中的成员建立网络和相互协作的机遇。

9. 政府对前沿科技领域的更多投资。

政府应该把他们共同合作的目标定位于那些需要担当更多风险的投资者市场。

10. 提供帮助创业者进行海外扩张的增强计划。

这样的计划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在中小型企业身上比在创业公司身上更能起到加速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专门针对小型初创公司量身定制的架构协助系统,来帮助他们应对向海外进行扩张投资的资金缺口和挑战。(译: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