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网络的消息平台 imo 去掉了对第三方聊天工具的支持。e27采访了联合创始人及CEO Ralph Harik来获得更详尽的资料。
imo.im 始创于2005年,最初是一个可以访问多个聊天平台的网页版应用。在那个时候,桌面为主的应用客户端还是主流,但是imo 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中心界面,和多个用户档案进行接触。事实是它通过网页来设计,所以在其他非主流的系统当中也可以支持登录聊天。这对于Linux用户来说是重大利好,因为有一些聊天工具只提供Windows或者Mac版本。这个系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存储用户的聊天记录,以用作未来的检索。
此后 imo 推出了手机客户端,跟网页的应用非常像。支持以下的几种聊天服务统一登录:Google Talk, Yahoo Messenger, Facebook Messenger, Jabber, 以及内部架设聊天服务器。有一段时间,网站甚至支持在Skype上进行文字聊天,尽管当Skype被微软收购之后就被叫停了。
该平台在最近的几次更新当中,加入了一个广播的功能。这有点像是以地理位置为标签的Twitter一样的服务。用户可以与其他的imo用户公开聊天。在2014年,imo 发布了他的视频呼叫服务,可以允许网页端以及手机端的用户相互之间视频对话。这个服务的亮点之一是它使用的webRTC协议,用户无需安装任何浏览器插件或者扩展,就可以开始视频聊天。
断线
可是在3月1号这家公司宣布,他们将从3月3号开始切断所有第三方聊天网络的登陆支持,所以人们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核心。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CEO Ralph Harik说,“为了提供最佳和最可信赖的服务给用户,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做能够带来巨大影响力的事情。我们必须关注我们自己的通信平台的建设,这样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地连接起来。”
在e27的采访当中,Harik解释了为什么支持跨网络之间的消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公司接下来还将怎样改进自己的服务。
他说,“我们想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如果我们对其他网络当中传输的数据没有控制,事情就会很困难。”他列举的一些挑战包括:处理不同消息网络当中差异化的隐私设定,以及与没有API文档的聊天平台协作。
Harik 说:“其实事情非常复杂。我们本来是愿意处理这种复杂情形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向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作为优先。我们不得不和第三方共同合作,这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Harik 还澄清这件事情跟最近的公司收购传言没有关系。传言说imo跟随着Viber和WhatsApp被收购的脚步,也在跟其他的大公司谈收购事宜。“我们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络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切断对第三方网络的支持,也并不是一个需要非常挣扎才作出的决定。”
未来
“未来我们将会跨入尽可能多的系统平台上,”Harik说,所以公司进一步发展网页版应用,同时也开发版原生的Android 和 iOS应用。支持webRTC协议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插件或扩展就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功能。(谷歌的环聊就必须要安装插件)
如果有用户因为这次战略转型受到影响,imo 希望他们在3月7日之前导出所有的聊天记录,公司说他们在移动平台上的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次,每月的移动端和网页应用的月活跃用户的总和超过150万人。
imo 是一个可以在Google Play 和 iTunes 应用商店中免费下载的应用。(译: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