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 新款的价位段定在了二十万起头的级别,而这个价位段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除了产品本身要做很多的平衡,卖点也要突出,才能吸引用户。
小鹏G7把自己身材修饰的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但同类型的车也大都有着不差的外观。外形是个见仁见智的地方,每个人的感受点不同,并不足以完全把小鹏从一堆车之中拉出来,说这款就是值得买的,这时候就看内功。
小鹏G7 继承了自己家族的辅助驾驶能力,这点已经在小鹏其它车型上验证过了。三颗图灵AI芯片放进到车机系统里面,流畅度的体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不会很明显感知;唯一对用户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在雷达探测到周边车辆时候,在屏幕上的显示实时性会比较好一点,拖动的话也比较跟手。
↑对周边车况的感应以及信息传达感觉会快一些,如果你看中间这个大屏的方向指示,那面要将视线从正前方移到右下方。
辅助驾驶的卖点实际上其它车型也有,能否有一个独特一点的功能来给用户使用呢?小鹏G7 给出了“追光全景” AR-HUD 这个答案,和华为一起打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东西看过去比较理工男的感觉,多是偏技术类的描述。那么实际用起来感觉如何呢?
普遍来讲,越野车的坐姿比较高,有时候去看传统中控屏和仪表屏,会有一种视线上下移动的感觉。上下视线切换除了带来头部上的移动之外,眼睛也要做一下重新对焦,这时候再移动去看前方情况的话,难免会有些延迟,对于突然出现的障碍物极端情况会看不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业里出现了抬头显示这个技术。但是老的方案有的是后装,对于显示的内容和效果都差强人意,尤其是在清晰度上。看久了会觉得晕。另外,总感觉那个显示的字体是漂浮在前挡上。
坐进小鹏G7 的驾驶位,你会看到这块AR-HUD 屏显的效果。个人观感是很明锐的,尤其是字体周边的框线都收纳的较为平直,没有那种毛边的感觉。
需要指出的是,官方说的87英寸超大画幅,并不是说整个内容会以那么大的效果展示,初听过去会以为很大。但实际上,显示的内容占用的前挡面积是比较精致的。有效信息展示的范围在你视线前方,根据个人观感的不同,大概是贴合在前方道路上。左右的幅度上,倒是覆盖了4 个多车道的宽幅,当然实际效果也和个人的具体形体感知有关。
目前看的效果是,落在方向盘正中往前大概 10 米多的距离(主观感受,个体差异感知不同),比如前方需要急转弯,上面的显示会有个左转的方向键。驾驶员看到之后,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处理方向。这个应该需要一段时间摸索,久了你才能掌握实际应该做出反应的时间。
逆光上来说,也能比较清楚看到所显示的内容。跑到一些昏暗的地段,模拟了下暗光的一些环境,或者是前方视线比较暗的场景,也能看到内容。可惜的是,目前的信息显示的内容比较固定,只有两种预制风格,如果未来能够定制上面显示的内容就好了。强光环境下,比如在太阳光线下,屏显的亮度也足够。
好处上来说,这个技术比起以往的方案显示效果确实会清晰,锐利。显示的内容也是根据 AI 算法来实时推送的,比如现在处在什么道路上,屏显上所展示的箭头是根据你的行进位置和实际路况指示,也比较贴合实际的路面。这些内容都投放到前方挡风玻璃处,用户基本上都不要做过多的头部动作都能一览无余。
但适应性上,是需要一些时间来习惯这样的指示的。如果是在封闭的比较长途的道路,这种信息展示感觉就比较容易适应,反而有一种被提示的愉悦感,比如旅行的时候目的地快临近。但如果是在城市拥挤的道路,可能会觉得这种功能会有一些打扰感,这需要时间去适应。
当然,从物理维护的角度来说,这个东西也不像一些老旧的方案,需要注意不要刮碰,它就是一个无感的玻璃显示概念,开车即用,离车就灭。另外个人感受如果用户眼睛有散光(笔者个人感受),最好佩戴下眼镜,会更清晰点。
习惯之后,对于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加塞的提示,感觉还是比较贴心的。如果比较急着赶路,对于一些陌生地段的提前变道提醒,还是有用,比低头或者切换中控看导航直观。小鹏G7 的这个功能和小米YU7的天际屏,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使用感受。这两者都是为了传递信息的同时,尽量维持驾驶人员的视线在前方,都有提升安全的作用。
目前来看,用来导航是核心需求,车速和一些定制化的信息内容,可以在后期做一些创新,当然这取决于用户的接受程度。另外,根据驾驶经验和能力的不同,每个人对这种AR-HUD的适应和接受程度是有所不一的。如何在后续中收集用户反馈继续优化升级,也是小鹏要去思考的。
这是个功能性的设计,终究是服务于使用体验,使用一圈下来,这样的AR-HUD 效果值得其它车型借鉴,毕竟它的路径等提示有一种动态的智能化感觉,当然是需要用户一定的时间习惯成本的。目前不知道的是,既然是华为有参与的方案,会不会授权给其它品牌车型使用。但用在小鹏G7 上面和他们做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结合,才会觉得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