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足迹遍布世界的新加坡主权投资机构,不仅仅是针对东南亚这片新兴市场,淡马锡的一举一动也在折射出它对全球市场的思考。
近期,淡马锡发布了其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报告(下称“年报”)。在年报通稿中,作为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语,“长期”贯穿了淡马锡的这场年度汇报的始终。于此,面对地缘紧张、市场波动和技术变革深度交织的当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到这家“长期主义者”是如何给到回应的。
根据年报,统计期内,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达4340亿新元(约合339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加450亿新元。基于这一数字,淡马锡表示,其投资组合净值创下历史新高。
在原因层面,淡马锡把该增长主要归结于新加坡本地上市投资组合公司的优秀表现,以及其在中国、美国和印度等重点市场的直接投资回报提升。此外,未上市资产估值的回升也构成了重要支撑。按市值计价,该财年内,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为4690亿新元,其中未上市资产估值上涨带来了约350亿新元的增值。于此,随着一些未上市资产的估值的回升,淡马锡在私募市场的布局也相应拉动了整体组合的表现。
投资节奏方面,淡马锡本财年新增投资520亿新元,同时退出资产420亿新元,延续了其“有进有退”的策略风格;从长期视角来看,其20年期和10年期的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7%和5%;此外,财年结束时,淡马锡也维持了净现金状态。这些数据表明,淡马锡在保持资产配置灵活性的同时,继续强调稳健操作和风险管理,以期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维持投资组合的长期韧性。
资产结构上,年报显示,其投资组合由三部分组成:总部在新加坡的控股公司占比41%,全球直接投资占36%,合作投资、基金与资产管理平台占23%。这种相对多元的配置,使其在面对地缘或行业不确定局面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指出,淡马锡也正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用淡马锡的话来说是“人工智能价值链”)的布局。其投资不仅涵盖模型开发与平台服务,也包括底层基础设施环节。
年报提到,淡马锡参与了微软、贝莱德等联合发起的AI基础设施基金,并通过Keppel、PSA、SP Group等本地企业,强化在AI数据中心和核心增益型基础设施上的步伐。另一方面,淡马锡透露,也在自建如Aicadium和minden.ai这样的创投平台。通过这样的全方位连接,面对当下快速演进的AI领域,可以看到,淡马锡正试图在AI产业链中占据更具持续性的战略位置,而不仅仅是押注某一类的单点机遇或趋势。
在资产类别多元化方面,淡马锡持续增加对另类资产的配置,包括私募信贷、混合工具、版权和封闭式组合保险等。这些资产具备独立的收益逻辑与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有助于在传统市场波动时提供一定对冲。
可持续投资方面,截至财年末,淡马锡在“可持续生活”方向上的投资组合规模为460亿新元,新增投入约40亿新元,涵盖Brookfield能源转型基金及对Atlantica的收购。尽管其仍面临来自航运、航空、电力等高排放行业的减排挑战,但淡马锡选择以“逐步转型”而非“迅速抽离”的方式推进脱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将净排放减少至2010年水平的一半,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
回到整体层面。淡马锡控股董事长林文兴强调,与新加坡一样,淡马锡及旗下的新加坡投资组合公司得益于全球化进程,在区域及更广阔的世界拓展足迹。而从这一点出发,不难发现,在已经结束的这一年时期内,淡马锡也正在继续延续这一“融入”理念,而非对趋势或回报的刻意追求。而这种哲学,或许正是淡马锡长期主义的基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