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媒体人,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我不是媒体科班出身,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干了3.5年的程序员。喜欢写下些科技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喜欢创业和创新,加上在国外"平和"的环境呆久了,所以通常极不情愿去写国内媒体所谓的"爆点"; 我更不是"自媒体",因为我即没有少数一些我自己很佩服的媒体朋友的深度分析行业中是是非非的能力,更没有多数自媒体朋友自我炒作的精力。作为科技博客,我会一直写下去,用自己的方式写创业,创新和科技。这些文字,我相信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来自我的生活,而生活我相信一定是我们的最好的孵化器。]
[全文已发表于《全球商业经典》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这里也特别感谢其主编Peng Ren兄的建议和修编。]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能在全球范围内接触最新最热门的创业公司和创业者,每次从外面回来,就会有国内创业的朋友问我在外面看到了什么,观察到的技术趋势是什么,能看到哪些新的创业机会?
数据驱动的互联网(Data-Centric Internet)、从社交图谱到兴趣图谱、移动互联网中企业级应用的巨大潜力、硬件和App的结合等等……这些代表最新创业趋势的词汇,每次都可以提上一大堆。当然还有3D打印和开源硬件,《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极力推崇的数字化制造等等,可我还想对创业者们说,最重要的是,别忘记一个词:生活。
每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行的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简称SXSW)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音乐盛典之一,它奇特的名字源于德州的地理位置。除了音乐,这个持续9天的盛会也融合了科技和电影两大主题,总之都是年轻人热爱的事物,2007年Twitter正是在这里一炮而红,2010年Foursquare也因为参加SXSW而声名鹊起。
2011年3月,我跟成千上万音乐人、乐迷和科技爱好者一起涌入了这个人口只有76万的小城奥斯汀(Austin),所有档次的酒店都被抢订一空。去奥斯汀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可以跟他一起去他当地朋友家打地铺,我说OK。可中午我在中转机场给打电话询问地址时,他说不好意思,他朋友的房间里已经挤了3个人了,实在挤不下了。于是他告诉我一个网站,在那里你可以找到很多私人自家空闲房间的信息,又便宜又方便。
住在陌生人家里?似乎有点怪怪的,可我别无他法,只能去朋友告诉我的网站上临时租了一间。当我凌晨1点到达那户人家时,发现主人也是创业者,于是我们一起喝酒聊天,直到4点,感觉棒极了。
这个朋友告诉我的网站叫Airbnb,这家连接旅游者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网站,现在已经是火得不能再火的创业公司。去年,它的服务增长了800%,用户遍布全球167个国家的近8000个城市,发布的房屋租赁信息超过5万条,人们叫它“住房里的eBay”。
科技给你最棒的感觉不是它多么高深,而是能帮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吗?
同一个硅谷梦
2006年我在英国一边读无线通信的博士,一边在英国本土的一家增值服务公司做3G应用的研发,兼职赚取生活费。进入互联网这行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公司上下都认定了一件事,无线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随着3G/4G的普及,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所以当时Web2.0的服务最终都会延展到移动互联网中,被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使用。从那时起,我开始看TechCrunch之类的科技博客,逼着自己打入英国本地互联网的圈子,并选择了一家法国互联网公司作为自己的第二份工作。
至于开始写动点科技TechNode这个博客, 是从2006年年底开始,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把自己在中国互联网的所见所闻用英文写出来,让老外们看到一个除了抄袭和政府管制之外的真实中国互联网业态,特别是创业这个圈子。这样写写停停,一晃就是6年。
世界也希望更多了解中国互联网。所以过去的几年,受各种各样组织的邀请,我有机会去了很多地方,从法国参议院组办的NetExplorateur大会、米兰的数字娱乐节、美国奥斯汀的SXSW、新加坡的FutureChina、日本的IVS峰会、旧金山的Google IO大会等等,一直到最近法国电信的科技博客硅谷行、芬兰孵化器Startup Sauna在赫尔辛基主办的Slush北欧创业大会等等。每一次出行,我既是个记录者,也是个传播者,与全球各地的行业人士分享中国互联网的点滴。
所以我在国内开始做自己的创业活动,从小沙龙到全国的科技行再到每年一度的ChinaBang中国帮创业年会,我一直期望能用我在国外看到的模式在国内营造一个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我们每天都在关注中国创业这个生态圈子,在世界各地的奔波让我大开眼界,然而互联网是一种文化,中西互联网文化差异对于我的冲击,相信比国内很多人都要激烈。
我们常常带着“朝圣”的心态去硅谷。去硅谷看什么?苹果总部一定得去去,虽然要进入总部内部需要有苹果员工带进去,而且即使进去也被严禁拍照,但是还是想去,就算是在其总部门口路过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也好;Mountain View的Google Campus也一定要去,那里就像是一个Google小镇,和苹果不同,那里常常人声鼎沸,走累了你可以骑骑Google自行车,中午别忘了去蹭个免费但是丰盛得不得了的Google午餐;Facebook也应该考虑去,感受这个硅谷新贵,去看看它和Google的总部的差别在哪里。
硅谷梦对年轻人一直充满了诱惑,以前是,现在更是。硅谷的创业者来自美国各地,更来自世界各个国家。这里有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更有激烈的竞争。"在硅谷,你面对的是来自全世界最好的年轻人之间的竞争”,在硅谷4年的西班牙年轻创业人Maria这么说,她创立的Chartboost在手机游戏业界已经小有名气。Kwarter,这家在增强现实领域颇有创新性的创业公司由Diaz创立,他是法国人。在回忆当初刚到硅谷创业时的情景时,Diaz说道:“在最开始的六个月以后,你会意识到你根本就不是这里的一部分,这让我变得非常沮丧。适应的过程,一年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年。来硅谷寻求伙伴是不错的理由,但也应该以理性的思维来考虑为什么要来这里。这里的生活很难,个人生活开销很大,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一般有2个孩子的家庭每月的生活费用是6000美元。税收甚至比法国都高。如此大的生活开销,会使平日的生活节奏变得非常快。人们期望迅速将项目做起来,也是这个原因。硅谷的上班族都特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假期。这里没有非科技的东西,每个人都是高科技人才。即使是来自AT&T商店的销售员,也想要创办自己的企业。"
硅谷梦,要把梦做好,其实没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