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0130917-25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对待国际通用的知识宝库,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能够贡献原创内容的人才,而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翻译人员。我不喜欢翻译工作,因为很多时候,翻译不会(也不允许)对文章进行再创造,只是让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花掉自己的时间,去复制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

我宁愿让一块魔芋代替活人帮我来做翻译这种事情。

英文是现实意义上的世界语言。英文资料的丰富详实也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在公开课方面的业界翘楚Coursera拥有87个合作伙伴提供的444门课程(截止发稿的数字)。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英文,所以在其他国家的学生,如果要获得平等的学习条件,首要的一点是用自己的母语去接触这些同样的知识。

可能除了少数英语水平达到可以不眨眼地接受英文授课的人,以及一部分完全不懂英语的人,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都处在中间态,大致是“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水平。这样接受课程,虽然能勉强听懂,借助词典什么的可以明白意思,但学习难度会凭空加大。对于他们来说,即使自己看得懂,也还是不如用母语看,因为用母语的思维是不需要经过更多思索的,可以更纯粹地专注内容本身。

同时,跨文化功夫不到家的学生,如果听到课堂使用语言文化背景相关的笑话或者桥段,也会不知所云。毕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学贯中外的黄西。而且,还不免会涉及到一些当地的报纸头条,社会名流,网络热点话题等等,越是和这些结合紧密的课程,对于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就越是人性化,易于接受,对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就更困难。

在翻译和字幕组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他们目前的工作已经不仅是忠于原文,而是要继续介绍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我们常常会在美剧的某个台词上看到铺满一屏幕的兢兢业业的注释。对于在线课程而言,可能这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已经是目前最不坏的办法了。

果壳的“150名用户”译言的众包翻译集体,都有着文本翻译和字幕翻译的丰富经验。也许,我们还应该算上煎蛋——但这个同人网站可能没办法聚集太多精力去达成某种承诺。它们正在成为中国人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如果中国文化足够吸引人,国外专门从事译介中国信息的机构和个人,想必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网上众多为日本动漫友情配音和写文章介绍日本的英语国家社团,就没有理由不去做此猜想。

也许,机械翻译会很快淡出历史舞台,在不同国家交往只剩下文化差异的时候,现在的国际交流,也许就会变得像美国境内的民族熔炉一样。美国不同族裔之间的求同存异,是未来人们逐渐消除语言障碍以后情况的一种预演,对我们思考自己的未来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