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爱好者是一个特殊而活跃的用户群体。据不完全测算,目前仅北京一地,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的自行车爱好者俱乐部有3000多个,其中200人以上的俱乐部有300多家,1000人以上的俱乐部有12家。这些人群拥有普遍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也成为拥有很高价值的目标用户群体。但是针对自行车运动而特别定制的互联网服务现在还不多见。骑记告诉我们,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全面向他们所针对市场的竞争对手。
改进传统交流形态
作为一款将运动记录和社交联系在一起的软件服务,骑记提供两种主要的产品形态:面向骑车人的手机客户端,和针对商户和俱乐部的网页管理平台。主要的目的是改变这些俱乐部目前比较松散和落后的互联网利用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一款专业的网上社交工具。
目前这些自行车俱乐部大多数都通过比较原始的方式来进行网上交流,比如说内部论坛,QQ群,顶多开设一个微博来放他们的活动照片。表面上看,俱乐部内部的社交早就有很多的改进空间,但是他们对于新型社交服务却并没有主动尝试的愿望,因为几十人几百人的内部交流,只要大家用着顺心就好了,所以很多交流还在使用几年前的工具。
骑记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让他们用得更舒服一点。为此他们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功能,加入普通的用户讨论当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记录里程。实现很简单,使用GPS来记录用户每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所有的俱乐部成员都使用同样的服务,骑记就可以将每一个人的里程数算到这个俱乐部的总里程当中,并在全国的俱乐部列表中直观显示。
推广不走寻常路
自行车俱乐部相对较为封闭和线下的活动规律,让骑记的推广活动并不选择应用商店等公开渠道。他们主要联系大城市的大型自行车俱乐部和俱乐部联盟的负责人。骑记表示,由于他们的应用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有不少的俱乐部都会主动联系他们。他们会主动进行筛选,并通过线上方式联系,大体敲定之后再去一次现场观摩情况即可。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在用户遍及全国的前提下,也能轻松的在厦门完成工作。在厦门,他们运营企业的压力要明显低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在这里他们会遇到足够多懂技术的年轻人。
这款产品预计将在2014年年初在北京举行一次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场地也是在他们其中一家用户——北京一个比较大的自行车俱乐部内举行,同时还会有官方人员前来参加,因为自行车运动也符合当今政府所推崇的低碳绿色出行的概念。
高消费能力
骑记面对着一个非常有消费能力的市场。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人要花2000元以上买车,准备好一套完整装备需要至少5000元。这一群体主要有两种人组成,一种是将自行车作为普通代步工具的年轻人,在骑行过程当中慢慢的产生了兴趣,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另外一种就是高收入阶层,他们在理念上进行升级,希望能够响应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些人的年龄在25岁以上,90%都拥有私家车。同时,比起其他的运动如跑步,他们说到,一个人想出售二手的跑鞋会比较困难,但是出手二手的整车或者自行车配件,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骑记对于最终用户会长期保持免费。对于俱乐部的管理端,如果要收费,也会在被充分接受和有十足的把握之后再进行。而他们将主要的盈利目标看在两方面:俱乐部活动推广执行,和周边电商销售。
一般来说,比较大型的自行车俱乐部每周有两到三次的骑行活动,周末会到周边进行100公里左右的一次骑行,而逢年过节会有跨省的大型活动。因为这些俱乐部的组织本来就比较松散,而且他们要举行活动,有些还是比较费精力,所以这就给了活动执行外包的一个机会。
尽管他们的活动不能直接与自行车品牌挂钩,以免引起某些用户的不满,但却可以得到一些周边或者跨界厂家的赞助。比如红牛或者其他生活类的品牌都积极地参与此类活动。
同时,他们在考虑经营包括自行车头盔,服装鞋类,以及自行车配件等一系列周边产品,还有可能推出自有品牌。他们也在考虑和目前的一些智能硬件设备合作,不过这些都还在规划之中。
在公司的调研中,有80%的自行车俱乐部都和车行有一定的关联。而骑记的电商举措将不会与车行现有的业务重叠。未来他们推出的自有品牌配件也有可能会在关系比较好的车行当中分销。车行自身在骑记应用内开设专题网店,也将是其盈利方向之一。
目前在骑记平台上已经有一百多个自行车俱乐部落户。他们还计划和部分城市政府合作,记录市内公共自行车点,围绕行业其他相关配套信息做补充。
进入百度的创业孵化器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