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flag-720x507

马睿(Rui Ma)是创业孵化器500Startups大中华区创投合伙人。她的Twitter帐号是@RuiMa。

我做出了我步入成年以来最明智的一个决定。2013年初,我决定涉足早期科技投资领域,加盟混合型创业公司孵化器和种子阶段基金500 Startups,担任大中华区创投合伙人。

我对科技公司、投资和中国大陆并不陌生,但负责一个包括大陆、台湾和香港在内的庞大地区的业务,同时还需深入挖掘高品质的早期阶段投资,对我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我还参与过筹款活动,组织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社区活动。以下即是我的几点重要心得体会。

身在北京

据《创业邦》(CYzone)杂志在2012年发布的天使投资报告,北京获得的投资额是上海的两倍多(21%对9%),上海排名第三,位居山东之后。

如果你像我一样,以前从未对游戏公司进行过评估,那么感觉北京的活跃度应该是上海的3到5倍。如果必须对各个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北京融合了所有最新的科技趋势,而上海主要是面对消费者的内容和媒体,其中也混杂着一些广告;杭州(因阿里巴巴而闻名)则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大本营,深圳是电子商务、游戏和部分硬件软件创业公司的基地,大陆剩余城市要么从事某种形式的游戏或外包,要么完全从事游戏外包,大陆最大的“孵化器”的合伙人也将认同我的这种观点。

北京不缺人才,因为几代成功的创业者和早期雇员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此外,大陆长期居民也知道,如果你正在物色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他们一般多已结婚生子,不愿、也不能搬到其他城市工作,因为这样做的话代价很大。我在北京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很长时间,但这只是因为我在这座城市已经呆了四年半的时间。如果你第一次来大陆,最好住在北京。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加速器

中国在30年内GDP增长了四倍,这个国家已经掌握了指数级增长的秘诀。根据清华大学x-lab(在2013年4月启动的一个加速器项目)的计划,他们的创业活动场地将在2013年内从100平方米升至500平方米(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然后在三年内达到5000平方米。去年10月,x-lab的一位顾问向我透露,已有80多个创业团队加入这个项目。清华大学旗下另一个专业孵化平台厚德创新谷(Virtue Inno Valley)的情况与x-lab类似,这家孵化器的办公地点就紧挨创新工场,后者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投资500家创业公司(碰巧与500Startups的目标一样)。

即便是由车库、3W首创的“创业咖啡店”(startup cafe),也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中国遍地开花。它们基本上就是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我自己的“中国创业咖啡联盟”微信群一开始会员只有几十个人,如今则达到285人。即便在我从未听说过的一些三线城市,也有他们自己的创业咖啡店。依照我个人浅见,这其实是一种有缺陷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创业公司不是建立在廉价、稳定的咖啡供应的基础之上,况且咖啡在中国并不便宜!),但却像野草一样得到快速发展,因为它们往往会得到热情的当地政府的补贴。这引出了我的下一个观点:

政府参与

中国政府在高科技行业发展上始终存在软肋,为了推动本土创新,正在对这个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或许,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长期就业难的良策(即便根据官方数据,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都在15%以上,2011年达到17.5%)。无论是什么原因,大陆到处是提供活动场地和资金帮助的机构、工业园、创新中心、共有工作空间、孵化器等等,它们或是面向大学生,或是针对海外归国人员

只要不太懒,也有耐心接受重重考验,任何一位有进取心的创业者都能获得1万至3万美元的补助。连投资者也能从中获益,据我所知,根据上海政府实行的项目,至少一位当地投资者能从每一个大学实习生那里获得1,296元人民币(约合200美元)的政府补助。实际上,我知道至少一家加速器偷偷改变了商业模式,原因是他们之前主要作为寻求融资的创业公司的“金融顾问,”按融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介绍费”,同时利用与部分政府机构的密切关系,让他们推荐的对象“更快速地”收到预付资金,但这种模式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平平。

由于交易流程的缘故,我一般不留意这些补助,因为他们的关键业绩指标(KPI)通常涉及一些不相关的指标,如父母一方是否健在、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是否是中国科学院学者等等,但它们却能准确表明政府计划大规模投资的行业——所以在2011年至2012年云计算浪潮过后,2013年的两大趋势是互联网金融和可穿戴设备。

创业公司仅获一家投资很常见

尽管辛迪加(企业联合)在美国风行一时,已经到了制度化的程度,但它们在中国大陆并不常见。上个月在上海举办的一个中国天使投资人晚宴上——我是唯一的“跨界”代表,主持人问十多位天使投资人,他们是否与别人一起投资过某项交易。他们无一人有这种经历。鉴于兴趣和地理位置的重叠度(总部都设在上海、都专注于消费类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还与数字健康沾边),我感到很吃惊。事实上,天使投资作为一个正式流程,在中国只有两到三年的历史。融资规模也很小(在种子轮融资中,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约合不到60万美元的融资十分常见。)

在这个新兴市场,投资者能从没有什么经验的创业者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毕竟,后者对如何筛选增值型投资者及其专长了解不多。另一个原因则是供求相对不平衡,如这个项目有超过2.6万家科技创业公司,但天使投资人的数量却只有可怜的750多位。这往往导致一轮融资只有一两位投资者参与,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有时则达到了两位数。某些投资机构对创业者友好的商业模式可能与我的预想有些偏差,我认为这种投资策略最终会伤害创业者,因为他们得到的建议非常有限。

中国正在看着你

有人认为,一旦自己的产品进入大陆,中国人就会准备抄袭,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进入中国之前很久,你的产品就会被中国人“克隆”,通常是在他们刚刚听说你的时候——如产品何时发布、何时吸引用户的注意、何时完成融资。因为流入中国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流出中国的信息量。中国人就像是海绵,随时等待着吸收全世界最好的商业创意,但最主要还是来自于硅谷的创意。相对来说,新一代科技新闻网站,如36氪、虎嗅、爱范儿、i黑马,以及老牌IT新闻博客CSDN,都会经常报道原创内容,但也会翻译大量来自海外媒体的文章。

实际上,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看到一篇原版英文文章以前,它们早已经被翻译成中文。这种速度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所以,如果你是发达国家一家名声不好的公司,尤其不受媒体的待见,那么就应知道你同样在中国被时刻关注着,为了迎合当地人的需要,大多数海外媒体文章可能会被删减或是打乱顺序。多数海外产品山寨版会立即流行起来,但大部分最终会消失,只有少数在这里发展壮大,比如Uber的这个山寨版本

中国创业者来到你的身边

除了默默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中国投资者和创业者还远赴海外进行传播。作为硅谷第一家立足于中美科技圈的孵化器,Innospring捷足先登。创新工场在旧金山创建了分部,车库咖啡也入驻旧金山湾区,而GMIC Silicon Valley举办的活动每年会吸引数千人参加。中国创业者和投资者还以更积极的姿态,经常组团到国外学习(仍然主要是硅谷),构建自己的人际网络。我本人经常踏上这种旅程,因为我们在山景城风景如画的总部,常常是中国创业者必看的目的地及重大活动举办地,另外还有大量规模更小的利益集团每个季度也造访硅谷。

对于某些天使投资机构而言,这种有组织“旅行”甚至已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称这会成为会员的重要益处。实际上,由于一些投资者经常造访美国,以致于天使投资机构PreAngel一年前在微信上发起了Kickstarter类型的融资活动,大家只要能筹集到最多10万美元,就能集体入住南湾区的一栋房子,还能享受最新的高科技产品,当然也有一辆特斯拉汽车。

相比北京房价,PreAngel在融资活动上提到的这栋有三四个卧室的房子还算便宜。租住者可以对它进行分时经营,一旦有人离开,可以从Airbnb网站上寻找新的租户来填补,收益以分红的形式分给投资者。我不清楚这种创意是否合法,也对这种“学习之旅”的价值存在怀疑,但如果我不是出生在中国、在硅谷长大的孩子,我可能也会采用相同的做法。

我明白大家在想什么——“不错的履历,但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人吗?”

我也愿意这样想。在不泄露任何保密或敏感信息的情况下,我很高兴向大家宣布,今年可以看作是我成功的一年。我参与了一两次A轮融资,而不是利润丰厚的种子轮融资,没有一下子成为暴发户。我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也经常去上海、深圳、香港和台北。我始终关注着急速发展的加速器行业,但也清楚这种模式及其收益与500Startups在加州和墨西哥创建的商业模式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作为500Startups的主管,会尽力帮助我们投资的创业公司。我要时不时地直接与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我也间接受益于这些机构鼓励创业政策的“涓滴效应”,比如提供免费的活动场地,偶尔还给予资助等。

我也在耐心教导创业者要意识到一件事的重要性,即汇聚高质量、增值型天使投资人的力量,希望这种想法不久能受到大家的欢迎(目前为止反应非常好!)我会密切关注那些有想法、设计精良的“山寨版”,不过一般会寻找不太性感、不太跨界(我们可以带来独特的价值)、资本效率更高的商业机会,比如在电商物流领域的这家公司,以及这个在工厂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的组织

我会尽全力帮助那些远赴硅谷取经的创业团队,我的微信账户始终开放。在微信上,许多投资者的群聊帐号(多数都有50到250个经过精心挑选的会员)和科技媒体公共帐号,绝对是最好的信息流来源,与在美国兴旺起来的开放生态系统极为相似。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能对更多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希望能有更多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译:皓岳)

原文:What I learned in my first year as an angel investor in China

来源:Tech In Asia

作者: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