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估值 1330 亿人民币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

编者按: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GPLP”(微信公众号:gplpcn), 动点科技经授权发布。

2018年7月12日,京东金融宣布近期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人民币。

在流动性趋紧,以及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比如小米,普遍被认为估值高估的背景下,京东金融的巨额融资引发了市场关注及争议。

“资本市场在中美贸易间被切断,如今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大家普遍对后市看不清楚,所以近期科技股的股票下降比较厉害,一级市场的表现也同样不好,投资者情绪不高,在这个时点,京东金融能得到很多投资者的看好,融到这么多的钱非常不容易的,说明市场非常看好京东金融。”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

那么,京东金融估值1330亿人民币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

这值得讨论。

京东金融估值逻辑?

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金融科技定位的公司,京东金融累计服务金融机构超过700家,并与金融机构共同服务800万线上线下小微商户和4亿个人用户。除了深耕金融数字化服务之外,京东金融还相继布局了城市计算、数字化企业服务、智能机器人等创新业务,服务边界不断打开,实现从金融科技到数字科技的进阶。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积极推进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领军型科技人才。通过科技让整个金融服务更加智能,普惠。从而服务更多人群,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更好。

基于此,京东金融的估值水涨船高。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66.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投后估值为466.5亿元人民币。2017年6月,京东金融完成股权重组交割,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2018年7月12日,京东金融宣布近期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人民币。

这个估值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典型代表之一,京东金融的定位为数字科技公司,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B2B2C的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级服务,助力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实现战略升级。

也就是说,京东金融专注于场景、获客、运营、风控、交易和系统服务等,用技术赋能这些金融机构,帮助他们更方面的获取客户、提升运营效率、降低风控成本。

“我们先用数据和技术去解决金融的问题,然后带着场景和客户,把这些创新金融业务再还给金融机构。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未来,京东金融会把资产和资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全部往金融机构转移,包括白条、京保贝、京小贷等等,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或者京东金融帮金融机构在它的基础上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的运营,京东金融本身不再持有这些资产。”2018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公开强调,“京东金融的核心能力在技术不是资本金”。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京东金融是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提供科技及基础技术类服务的平台公司。

那么这种基础技术平台类公司到底该值多少钱?

据马宁介绍,关于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互联网的估值方法,看人头,看收入,看PS,还有一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估值方法,按照PD/PE方式来估值。

“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是处于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这么一个估值,可以用PS,也可以用PE来看,如果是偏重于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它的PE估值更像互联网公司,如果是在应用模式上更偏重于资产负债表的业务,自己承担风险等等,更偏重与传统金融机构;通常对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来讲,其估值主要看整个公司的业务实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宁介绍说。

如果从互联网公司估值来说的话,关于中国的金融行业的现状为:

2009 年,中国金融业的年增加值首次突破 2 万亿元,截至 2015 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已达 5.75 万亿元,占国内 GDP 比重的
8.50%。

2015年全年为53.13万亿元,截至2016 年 10 月 31 日,这一数值为 50.49 万亿元。

我们保守估计,如果说京东金融占到市场份额的1%(如果为技术平台类公司,这点份额并不为过)的市场份额的话,则其营收规模约为5000亿元。

则如今1330亿的估值并不为过。

如果按照传统金融机构PE值进行估值的话,据京东金融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末,京东金融的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成功实现单季盈利,目前估值为1300亿,则其PE倍数为13倍,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说并不高。

金融科技的崛起:京东金融的投资逻辑

如果说投资京东金融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答案显然非常简单,那就是投资整个金融科技的未来。

从全球来看,金融科技代表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西方财经新闻中。对于FinTech,沃顿商学院给出的临时定义是: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行业。

随后,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金融科技在过去十年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在美国,仅在2014年,风投投资金融科技公司的潜力,2014年投资规模已超120亿美元。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一出来便受到了关注。

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在各个领域同传统金融机构一道在重新定义现代金融,设计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建立公众对金融服务的信任,比如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全球金融行业每年FinTech的支出为几百亿美元,仅在中国银行业的IT支出大概为40亿美金。

仅在贷款方面,2014年,美国市场化贷款平台交易额达55亿美元,据普华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该平台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不可否认,金融科技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参与主体不仅是互联网金融巨头和创业企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跟进。金融科技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延伸,从支付、征信、风控、营销、簿记,扩展到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获客等领域。

具体到中国,则跟中国金融科技的现实息息相关——首先,在中国,不可否认,纯数字用户未来增长很快,但鉴于此前的客观因素,目前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很多都还没有完全数字化。

其次,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伴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诞生,金融行业目前需要用新技术来重新定义金融业务,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为例,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提升效率;物联网基于情景服务、创新保险、资产管理;机器人可以做投资顾问、客户服务、提升效率;区块链可以实现数字资产、股权债权、贸易金融等等。

因此,可以说,目前的金融科技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渗透,他们不仅重塑了金融的底层技术、作业方式和某些关键特征,而且还将深刻改变行业生态,未来,一些新兴业态如数字货币、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网贷等兴起将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

因此,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投资京东金融的逻辑非常简单,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投资该行业未来。

“科技公司长期是有竞争力的,所以现在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大家还是对头部的企业越来越追捧,主要是因为头部企业有自己的客户来源,有独特的数据,同时也有很强的技术壁垒,这个也是我们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客户、数据、技术壁垒,因此,从未来看,不管是从技术实力、数据还是监管来讲,行业的领头羊或细分市场的领头羊在未来会变的越来越好。”马宁表示说。

显然,京东金融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