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f1c43bgw1en4p36pyf6j20pk08cdg7

对于动点的记者来说,2015年全年的日程在昨天已经划上句号。但是好像有很多媒体同行至少在今天依然要跑一场活动,那就是锤子的新机发布会。由于T2代工厂最近刚刚破产,所以这次发布会的关注度,至少保持了和之前一样的高水平。还有一件和之前一样的事情,就是动点依旧没有被邀请参加。

我们记者(不只是动点自己的编辑部)私下里把科技公司分成3类,一类是开发布会的时候辛辛苦苦的哄着你,好吃好喝的伺候你,天涯海角带你飞,生怕你腾不出“档期”去参加。一类是直接给邀请,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反正他知道自己的新闻一出就是大新闻,不用多辛苦,媒体自会跟上。还有一类就是锤子这样的公司了——进他的发布会是需要花钱买票的。

同样在新闻稿的发布上面也是如此。一类公司不惜通过一些小型公关公司和通讯社去买链接,哪怕根本不会上版面,只是为了获得老板欢心;或者辛辛苦苦的去劝说各路媒体自媒体来帮忙发布,媒体则对其爱答不理。一类是媒体自己觉得有新闻价值,即使企业不推也会主动帮忙发布,而不算太正面的消息媒体还会主动查询。当然,还有一类就是锤子这样的公司了——我记得坚果推出的时候,各大科技媒体推出的评测文章和视频,居然还需要媒体编辑自己在群里面扔红包,请求别人一定要转载他们的,而不要转载别家的文章。

这就是作为流量集散地和话题起源地的锤子所具有的强大威力。在引起话题的能力方面,锤子完全能够跟全盛的苹果相提并论。而苹果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一家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司,是供中国新闻从业者免费开采的富矿;锤子本身的发展就在国内,并且通过这种媒体之间的鹬蚌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锤子向我们展示了,如果苹果是一家中国公司,那么其媒体策略会是什么样的。

对于目前的锤子来说,对媒体是冷是热,似乎已经无关这家公司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对于这种自己能够操控公关和舆论走向的情况,媒体能做的其实比较有限,几乎是失效的。所以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也自然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对你实行任何特殊的关照。

创业之初,老罗微博上好几次明显的表示,他不需要媒体来帮他,只要粉丝主动的做宣传,把自己头像换成锤子商标就够了,自己的微博强过媒体上花钱买的版面。不过他后来的一些策略调整,也说明他自己也受到了教育,而教育他的,很可能就是这些粉丝本身。虽然粉丝们用爱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但是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不解决,那么爱之深责之切的粉丝,就先是用巨大的忍耐力作为托底,而忍耐力都磨光了之后,就会反过来疯狂的报复,演变成巨大的杀伤力。这个时候,除了个别跟他有私人交情的记者,很少有媒体愿意帮他说话。

其实话说回来,不是说一家公司从态度上重视媒体,就都可以良好的处理媒体关系。媒体是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观察员存在,企业确实应该允许媒体做一些评论,不管是关于战略,还是关于细节,或者是关于人物,哪怕企业内部评估觉得这种评论是不友善的。

就在前几天,某杂志专访一家O2O行业巨头老总,文章是杂志特稿惯用的口吻,标题略显惊悚,但整篇文章读下来,还是一篇很典型的正面宣传。遗憾的是,该行业巨头的公关似乎根本就没心思读完整篇文章,在微博传播的时候,粗暴地改动了他们认为敏感的字眼,导致那家杂志社也发微博表达了不爽。

动点的编辑在修改文章的时候,也经常碰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公关。所以,如果企业操作不当,甚至是公关直接外包,种种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跟媒体之间的关系弄巧成拙;还不如老罗这种守株待兔式的冷处理,更能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要想做成,你的舆论势力或者企业的实力,也只有达到跟锤子同一个级别才行。在此之前,如何从0开始冷启动来打造影响力是一门学问。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包括影星歌星在内的名人创业的一个天然的优势——自带光环,可以在与媒体关系中省下一点功夫。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团队,如果能够请进一两个大腕为自己站台,也能够起到类似的效果。要知道,锤子不仅仅有罗永浩本人,在专业人士领域,它吸引了撰写优质苹果专栏MacTalk的池建强老师加入。而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加入丁香园,也使它的品牌曝光度和美誉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确定了Fenng在管理层当中的有利位置。至于魅族,从“原生态”偶像黄章,到完全因魅族而起的李楠,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这个“造星”过程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使用名人来创造影响力,有的时候比直接跟媒体打交道还管用——这点反过来对媒体也成立。拥有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样能帮助媒体在面对大企业的时候得到与自己身份相称的重视。这自然也是包括动点在内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目前至少能做到在面对多大的腕儿面前也不怯场,我觉得是个很不错的起点。我相信今后动点若有对锤子的报道,也会属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类型。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的科技媒体(第一是TechCrunch:P),怎么能缺席呢,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