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目前,活跃品牌数量从2017年的700多个减少到2023年的近250个;
  • 在数量减少的活跃品牌中,几乎全部都是本土品牌;
  • 活跃品牌数量下降的部分原因包括:用户群体日趋成熟、终端质量不断提高以及近期行业阻力。

在2017年鼎盛时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700多个品牌互争雄长。时至2023年,根据监控活跃品牌(记录有销量的品牌)在70多个主要国家销量的Counterpoint全球机型销量追踪,其数量已减少三分之二至近250个。

用户群体日趋成熟、终端质量不断提高、换机周期不断延长、经济不景气、供应链瓶颈以及4G升级5G等重大技术转型,令活跃品牌的数量和销量逐年减少。例如曾被称为“本土之王”的印度Micromax和孟加拉国Symphony,在过去五年里丧失大量市场份额,甚至退出市场。

本土品牌的衰落

令人惊讶的是,活跃品牌数量减少主要来自本土品牌,而全球品牌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大多数本土品牌的价格普遍较低,且在市场分散、跨度较大的地区经营,如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中东及非洲。

资料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全球月度手机销量追踪。
*活跃的智能手机品牌:于该历年内记录有销量的智能手机品牌。

品牌在研发和营销方面落后

在快速发展的智能手机行业,小品牌在许多领域都难以跟上大品牌的步伐。大品牌不断投资于研发、制造和产能建设,而小品牌通常主要依靠生产白标终端获利。此外,大品牌有实力经常举行大型宣传与营销活动,并与体育和电影界明星品牌大使合作,多数小品牌则不具备如此雄厚的资源。

难以适应变化

本地小品牌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一些主要原因有:

  • 无法满足市场对更高规格、设计、品牌价值与生态系统整合的需求;
  • 小米、OPPO及vivo等中国品牌积极扩张;
  • 新冠疫情和零部件短缺等行业阻力。

展望未来,智能手机品牌的数量将继续减少,而大型全球品牌则处于抵御各种宏观经济逆风以及应对市场技术转型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