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近年来最为耀眼(不带之一)的科技关键词。

它既是技术革命,也是资本狂欢。自ChatGPT横空出世后,AI创业潮在全球蔓延,几乎所有的风投机构都在争抢下一个OpenAI。但在这种集体亢奋中,判断力往往让位于速度,质疑常常被视作落伍。而这,也为一连串披着AI外衣的骗局,提供了绝佳舞台。

2024年,伦敦一家名叫11x的初创公司,仅凭“AI自动化销售”的故事,就让Benchmark和a16z两家顶级风投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续出手,估值最高冲到3.5亿美元。然而没多久,客户造假、虚增收入的闹剧被揭开,所谓的明星AI公司瞬间崩盘。

当然,这份剧本后来还有一串足够长的名单,被戳破泡沫的远不止11x一家。这些公司在市场上都曾被包装成AI赛道的潜力股,融资额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投资阵容中不乏顶尖机构。但最终,它们留下的不是改变世界的产品,而是一段段(投资人)被骗的教训。也当然,无论这些剧情怎样看似不同,最后,它们或许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当“AI”这两个字足够动听时,总会有人不顾一切为之买单。

想看漂亮数据,自然要多少有多少

11x成立于2022年,主营方向是“AI SDR”(AI销售代表),声称能通过人工智能代替传统销售团队,实现自动化外呼和邮件开发。这个故事正好击中了风投的痛点——销售是任何企业增长的关键,但效率始终受制于人力。如果AI能接管这一环节,市场潜力几乎无穷。

凭借这一概念,11x迅速登上资本舞台。2023年底,公司完成Benchmark领投的2400万美元A轮;数月后,又拿下a16z领投的5000万美元B轮,估值攀升至3.5亿美元。两家顶级机构的背书,使得11x在伦敦创业圈声名鹊起。

然而,真实情况要惨淡得多。在11x的光鲜背后,支撑这些数字的“客户基础”并不牢靠。公司在官网和材料中把多家知名企业列作客户,尽管有些其实只短暂试用过一个月便终止;合约文本虽然写着一年期,却允许三个月解约。到统计ARR时,11x仍把全年金额计入,等同把可退的、未实质履约的金额“年化入表”。被列名的“大客户”随后公开否认合作并发函警告“虚假宣传”,点燃了外界的质疑。故事至此换挡,创始人退场,公司口碑也随之断崖。

11x的故事让人看到,在AI热潮中,最容易被夸大的,或许正是投资人最想相信的那一部分。但AI叙事的泡沫并不只存在于11x,正如它所一再上演的那样,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无论是a16z这样的顶级机构还是那些新兴选手。

零代码承诺,离不开人工劳作

与11x的漂亮剧本一样,Builder.ai同样想要讲述一个近乎完美的AI故事。公司表示能用AI自动生成应用程序,让任何人无需编程就能在几天内拥有属于自己的软件。随后,Builder.ai也收获了它的高光时刻。

2018年,Builder.ai拿下近3000万美元融资。2023年,Builder.ai完成QIA领投的2.5亿美元D轮,估值高达15亿美元。同年,Builder.ai也收获了微软的青睐——后者一度宣布,计划将其产品接入Azure生态。

在外界看来,Builder.ai是零代码AI的未来代表。它的路演材料充满了未来感,而数据也同样亮眼——公司宣称,2024年营收达到2.2亿美元,并展示了大批“自动生成”的应用案例。

但当审计结果出炉,Builder.ai空余一地鸡毛。外部彻查发现:Builder.ai的收入实际只有约5500万美元,缩水近4倍;所谓“AI写App”的流程,核心仍由印度工程师手工完成,甚至还出现了通过虚构经销商拉抬收入的操作。更雪上加霜的是资金端:3700万美元投资款被指转入创始人控制的离岸空壳账户。至今年初,公司现金流告急、董事会换帅也难阻坠落。5月20日,Builder.ai申请破产保护;清算材料同时披露,其拖欠亚马逊约8500万美元云服务费,欠微软约3000万美元。暴雷后,投资方冻结剩余款项、启动法律追责与资产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倒闭前一个月的行业场合里,Builder.ai的创始人还公开嘲讽“投AI的大手笔风投未必分得清真假”,但回到审计表与清算单时,Builder.ai只能留下“人工式智能”的尴尬注脚。

有观点将这起倒闭形容为为本轮AI创业潮下“规模最大的一次塌方”。但也正如上文所述,在这里,历史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复现。

一键结账,但是手动下单

成立于2018年的Nate对外宣称是一款能在任何电商网站“一键完成结账”的AI应用。用户只需点击一次,系统就能自动填好信息并完成支付。

凭借这个噱头,Nate吸引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融资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2021年完成的A轮融资由Renegade Partners领投3800万美元,参投方包括对冲基金Coatue、消费科技基金Forerunner等 。创始人艾伯特·萨尼格(Albert Saniger)一度高调宣传Nate的AI技术如何强大,强调该应用“几乎不需要人工介入”即可完成线上购物流程。

但——尽管这个转折词你已经见了很多遍了——Nate的所谓AI完全是徒有其表。早在2022年,就有媒体调查发现Nate大量依赖人工操作:它雇佣了位于菲律宾马尼拉的数百人团队,手动执行用户以为由AI完成的下单任务 。也就是说,当用户点击“一键购买”后,其实是海外人工团队在后台替他们填写订单、输入支付信息并完成购买。这种“人工冒充人工智能”的做法与其宣传南辕北辙。然而在面对投资人时,萨尼格对此只字不提,仍谎称公司技术高度自动化 。

于是,这个剧本也很快塌方。随着外界对其技术质疑逐渐增多,Nate的资金消耗加剧,融资环境也迅速恶化,公司不得不以低价出售资产并最终关闭业务,投资人几乎血本无归。但事件并未就此结束。调查机构随即介入,联邦检察官启动刑事程序,美国司法部随后正式起诉创始人萨尼格,指控他通过虚假陈述骗取投资、涉及电信欺诈等多项罪名(根据起诉书,萨尼格还将部分融资款占为己有,其中约400万美元被挪用于购买比佛利山庄豪宅和私人飞机等奢侈消费),涉案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他在加州被捕并出庭受审,目前案件仍在进行中,一旦罪名成立,最高刑期可达40年。

这一案例在硅谷和创投圈引发强烈震动:人们惊讶于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也会被如此“低级”的人力伪装AI手段所欺骗。一些投资人在事后反思承认,过于依赖创始人的个人背景和宏大愿景,而忽视了对技术真实性的深入验证。但也正如前文所说,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会更多想起,这样的事好像在哪见过,而非惊讶于它的首次出现。

6年谎言,但时间并不是关键

相比前面几家公司的短期骗局,GameOn的故事维持了整整六年,其精心设计程度甚至让外界误以为它是一家正经成长中的AI公司。

成立于2014年的GameOn自称是一家企业级对话式AI平台,累计融资约6000万美元,投资人名单里不乏知名机构。公司对外展示的客户阵容十分“亮眼”,声称已与多家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市场宣传中反复强调“营收快速增长、客户留存率高”。这些数字和名字一度增强了它的市场可信度,让投资人深信这是一家正朝着独角兽迈进的公司。

然而,GameOn几乎所有的核心信息都是幻景:财务报表虚构收入与利润、客户名单凭空捏造,甚至“四大”审计事务所的函件都是伪造的,而尽管这些层层包装让投资人误以为公司有坚实的增长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的伴侣本身是一名执业律师,却利用专业身份帮助伪造和洗白文件,掩盖造假痕迹。而这也为案件带来了更多讽刺。

2025年初,美国检方对创始人夫妇提起二十多项欺诈和伪造文件相关的指控,公司瞬间崩盘。六年的AI故事被戳穿,GameOn从一个看似有客户、有增长的数据驱动公司,彻底沦为“系统化欺诈”的代名词。

目前,GameOn公司已更名为“On Platform”并试图与涉案人员撇清关系,但投资人损失的6000万美元恐难完全追回 。

作为结语:真正能走到最后的

回过头来,无论是文中提及的这几家公司,还是更多已经被发现或者正在以及即将被发现的企业,不难发现这些剧本中多少会存在着一些共性。但这并不仅仅只是关于在财务表现、用户规模、技术指标等成长尺度方面所营造出的假象。更多的,从Theranos到Juicero,硅谷已经有过太多类似前车之鉴。而如今在AI叙事下,风投似乎依旧没有建立足够的免疫力,哪怕这些机构早已久经历练。

或许,这其中唯一被留下的,正是那些被一再上演的收获:骗局的崩塌往往很快,但教训却会持续很久。

封面来源:Road Ahead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