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ly是电视界里当之无愧的广告主理人。
当人们还在为如何凑单满减或者怎样抢到家电国补焦虑时,在大洋彼岸,有厂商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条绝对与众不同的道路——白送。
是的,你没看错,这家公司叫Telly,成立于2021年,总部在洛杉矶。创始人Ilya Pozin并非新手,他曾是Pluto TV的联合创始人——一家把“免费看内容、广告买单”模式做成气候的流媒体平台。这一次,他想把同样的逻辑升级:连电视硬件也免费送出,用广告来支付整机大约1000美元的成本。2023年5月Telly刚宣布这一计划,36小时就吸引了超过10万人申请,两周注册数突破25万,首年目标更是希望送出50万台电视。
这台55英寸的电视看上去和普通智能电视差别不大:4K HDR主屏、六单元音响、RGB背光,甚至还随机附送了Google TV棒来支持Netflix、Disney+等主流应用。但真正让人无法忽视的,是音响下方那块长条形副屏。它和主屏等宽,大约9英寸高,被官方称作“智能屏幕”。副屏永远不会彻底熄灭,哪怕你把主屏关掉,它仍旧亮着。时间、天气、股市、体育比分在上面滚动,最关键的是,广告固定占据着一块区域,无论你在看什么,广告始终在那里。即便把亮度调到最低,也只能稍微减弱光线,却无法让它真正消失。
用户对Telly电视的描述带着赛博朋克般的荒诞感:晚上坐在沙发上,刚打开电视,还没点进Netflix,副屏上就传来一声热情的“Hello, hello friends!”——那是由AI驱动的虚拟主播Alison Fiori,用笑容和新闻快报提醒你,这不是一台安静的屏幕,而是一台始终会“说话”的电视。Fiori会循环播报娱乐新闻、热门视频预告,有时还会搭配另一位虚拟主持人调侃网络热帖。而在其中穿插的,是一条条广告,有的直接提示你按遥控器键把内容推送到大屏幕,有的弹出二维码邀请扫码获取详情。广告没有声音,但字幕闪动,画面流转,想要完全忽视几乎不可能。
当然,为了拿到这台电视,用户需要付出的不仅是注意力。在申请阶段,Telly要求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年龄、性别、住址、兴趣、消费习惯,甚至家庭结构。电视使用过程中,系统会持续收集观看内容、停留时长,甚至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识别客厅里的人数和行为。Telly承诺数据会匿名化处理,摄像头还配备了物理遮挡,但核心的收视和互动数据无法屏蔽,因为这正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官方的服务条款明确规定:不得遮挡副屏、不得断网、不得停用广告。一旦违反,电视必须退回,甚至会被扣取最高1000美元的赔偿。

这种模式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支持者觉得划算:“反正隐私早就没多少了,换来一台大电视也好。”反对者则直呼“隐私噩梦”,甚至把它类比为《黑镜》里的情节——在自己的客厅里,生活被屏幕和广告无孔不入地监控和塑造。就连送货的快递员在把电视搬进屋时,都忍不住提醒用户:这台电视可能会偷你的数据。
Telly并没有否认这种担忧。首席战略官Dallas Lawrence解释,公司不会“盯着”短期使用的波动,但需要确保用户长期保持活跃,广告才能持续奏效。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激励体系:观众在副屏参与问卷、投票、互动时,可以累积积分,兑换Netflix或星巴克礼品卡。广告不只是灌输,而是游戏化的交互。对广告主来说,这比传统的电视广告更具价值,因为它能够形成从曝光到转化的闭环。Telly甚至与尼尔森、微软、Magnite等广告技术公司合作,尝试将数据测量、受众分层、程序化竞价和实时反馈结合起来,把传统电视广告的单向投放转变为可衡量、可追踪的数字广告。换句话说,每台免费电视,都是一块带有“可测ROI”的广告屏。

但电视本身的体验并非一无是处。画质在中高端水准,音响效果不错,Zoom视频通话和体感健身应用让它看起来像是家里的“数字心脏”。有用户尝试了副屏当音乐播放器进度条、用摄像头玩体感游戏,甚至和朋友开远程观影。但问题同样存在:系统操作常常繁琐,广告在视频会议时依旧常亮,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质量也只是勉强够用。不过,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时,会让人感到,这台电视的“聪明”背后,总有广告在操控节奏。
放到更大的行业背景中,Telly的尝试也不是空穴来风。智能电视界面里塞满广告早已是业内惯例,Vizio更是靠广告和数据赚到的毛利是硬件的两倍。而更甚的是,就算身处厨房的冰箱(前提是已经自我标榜为智能冰箱——加了屏幕),也在尝试在屏幕上推送广告。但这里,区别也在于,那些产品本身需要付费,广告被视为侵权;而Telly直接白送,把广告写进契约,反而让部分消费者觉得交易公平。

回到Telly本身,这场实验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两个条件:用户是否愿意长期忍受副屏广告的存在,广告主是否愿意持续为这些注意力买单。Pozin的逻辑是清晰的——硬件本就无利可图(PlayStation和Xbox以及Switch们好像打了个喷嚏),不如免费送出,占领市场份额,再靠广告赚钱。而你也并不难看出这背后的商业逻辑:真正被交易的不是电视,而是用户本身。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不知道产品是什么,那么你很可能就是产品本身。
如今,这场实验已经走出第一步:成千上万的用户坐在客厅里,看着那块永远不会熄灭的副屏。它或许是未来电视的雏形,也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噱头。如果处理得当,Telly 有望开创一个“硬件免费+广告盈利”的新范式;反之,则可能重蹈过去一些免费硬件初创公司的覆辙。但无论成败,它都已经把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当电视真的免费的时候,你愿意用什么来付费?
这或许会是一个关于双赢的问题,但也可能会是关于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