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创业市场

北京中关村。距海淀图书城几步之遥一间普通宾馆的二楼上,躲着一家名为“车库”的咖啡厅。据创始人介绍,起名车库,寓意自硅谷诸多创新企业均是从车库里起家。如惠普,苹果,谷歌,还有YouTube。

 

这家咖啡厅,也并不以精心煮制馥郁香纯的咖啡招徕客人。它更喜欢自诩为面向中国创业者的开放式办公空间。每天只要买上一杯咖啡,创业者就可以在这里工作一天,免费使用店内的无线网络、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还有会议室。

 

自今年四月开业以来车库声名渐起。每天来往于此的包括创业者,风投家,互联网从业人员等。 目前已有多个创业团队常驻于此,同时还促成了数笔投资。

 

与车库遥遥相望的,是独居立方庭大厦一隅的3W咖啡,以及位于中关村技术交易大厦(原第三极大厦)的贝塔咖啡。时常出没于这些咖啡厅的,既非时尚男女亦不是恩爱情侣。其常客都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创业者,投资人,或是对创业蠢蠢欲动的人。

 

走近一些,时常能听到这处两三人在讨论商业模式,那边一席人在争辩产品和功能设计。远处角落一个年轻人,正向对面的风险投资者阐述自己的项目。

 

随着互联网覆盖在中国日渐普及,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络市场规模持续发展,再加上风险投资资金源源涌入。创业不再是遥不可及少数人才能染指的事情。创业是走在中关村随处都能听到的词,是坐在咖啡馆里能感受到的热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

 

创业孵化器

这批创业大军里,有不少是连续创业者,对他们来说,人生的乐趣就在于不断挑战并解决未知,然后再迎战下一个。他们创业经验丰富人脉广阔也不担心资金来源。

 

但还有更多的创业者,要么是初次创业,要么是经验人脉有限,其中很多人只有一个坚定的概念或想法,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注册公司如何处理法律事务。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手把手“的创业辅导。他们需要的,是创业孵化器。比如硅谷创业教父创立的YCombinator还有TechStars,以及国内的创新工场。

 

这些机构都会向创业团体提供孵化服务和一定的种子基金,并同时提供财务、法务、人力、市场及运营和IT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此外还会向创业团体提供各种其亟需的帮助,比如提供必需的行业知识辅导,为项目接受后续天使或是风险投资做好充足准备等等。如前谷歌中国负责人李开复博士于两年前创立的创新工场,在其孵化计划中就有一个针对早期创业者的 “助跑计划”。该计划的第一批项目业已毕业,包括在线活动社交网站“计划FM”、美食交友社区“美食达人”以及移动微视频服务“微拍”等7个项目。

 

创新工场为“助跑计划”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例如正在招募中(申请期时间:7月12至10月7日)的第三期“助跑计划”,创新工场提供包括:15万的创业启动资金,直接进驻创新工场度过4个月的孵化期,获得包括法务、财务、人力、IT、市场运营、融资咨询、创业培训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孵化期结束后,所有项目都将接受创新工场的评估,并获得由工场安排的与知名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接触的机会,以获得来自工场或者其他知名天使投资人的下一轮融资。

 

“榨干工场的所有可用资源”

许多创新工场“助跑计划”的入选团队至今还记得。入驻工场第一天,在欢迎会上李开复致辞,告诉他们在这几个月的孵化期里“要尽量榨干工场的所有可用资源”。

 

曾有创业者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业路上钱反而不是重要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各种资源。资金只决定你能撑多久。而资源才能帮助你活下去并不断壮大。

 

创新工场为“助跑计划”团队提供的资源,除了之前提到的种子基金和免费办公场所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创业辅导。

 

比如,据创新工场孵化计划运营经理崔晓琪介绍,每一期“助跑计划”团队都会享受到由工场度身订制的“Bootcamp”创业训练营。每一期招收的团队不同,因此Bootcamp的课程内容也会相应变化,既实用又不失灵活性。Bootcamp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人力、财务、法务等公司运营基本常识的分享,如邀请工场HR副总裁许红梅讲解公司薪酬福利、劳动合同等,邀请工场法务官讲解公司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同时,工场高层李开复、汪华等人也会经常与助跑计划的团队分享互动、打磨产品;另外,Bootcamp也有从外部请来的互联网资深人士、成功创业者来给工友们分享,如邀请了豆瓣创始人阿北分享产品创新,邀请土豆网CEO王微来分享土豆网的创业经验;除此以外,工场投资的项目中如果有工友在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积累,也会被邀请回来,Bootcamp与同行们分享知识、讨论学习。

 

对于参与助跑计划的团队来说,在工场四个月的孵化期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宝贵。为了尽可能少占用创业团队正常的工作时间,使其将精力聚焦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Bootcamp课程有时会采用“lunch meeting”的形式进行分享,利用大家午餐时间,边吃边聊,分享知识。创新工场市场总监白洁介绍说,开复给助跑计划团队分享“树立企业文化”的心得时,就是利用午饭的时间,工友们围坐在开复身边,一边吃饭,一边听开复的讲解。

 

有兄弟,创业不孤单

创业路上的艰辛压力之大,没有经历过创业的人往往难以想象。据一些进驻“助跑计划”的团队表示,虽然创新工场周到的照顾和全方位的孵化服务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创业,但是并不代表这里没有压力。相反,有时压力甚至会更大。然而不同的是,加入“助跑计划”之前团队往往都是孤军奋战,那种压力是消极和负面的,容易压垮人。但是加入“助跑计划”之后,各个创业团队之间互相交流督促,再加上数月的孵化期时间紧凑,大家都卯足了劲要及早推出产品。所以,现在这种压力是正向的、积极的,是来自整体氛围、节奏上的无形督促,也是来自其他团队的互相比拼和鞭策。这让创业者很容易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并且迅猛生长。

 

这也是为什么 入选“助跑计划”的创业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会发生脱胎换骨的惊人变化。在外人看来,这种变化体现在团队变得极其职业化,执行力非常强。他们原本对商业一无所知,有的只是一个创新的想法和将想法落地的潜力。经过数月的孵化后,已经完整具备了把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

 

创业也是件孤单的事情。有人把创业比做孤独的苦行僧。但其实创业也可以有很多欢乐。在创新工场或Ycombinator这样的孵化器里,创业者随时都可以和队友、其它团队交流、头脑风暴,即使是加班也不再和以前一样几个人窝在一起苦苦相熬毫无乐趣。陪你一起加班的,还有一整班好兄弟。

 

在许多投资人和业界观察人士看来,现在的确正是在中国创业的最好时机。对于任何不甘于朝九晚五的枯燥生活,或是有一个创新想法的人来说,去中关村的咖啡馆坐一坐,找一个孵化机构把脑中模糊的想法实现出来,都是人生中值得一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