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iPad, iPhone, Android手机,Kinect等等,这不仅仅使得计算机与人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更让人的现实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小。

2009年在巴黎遇到Layar的创始人,第一次知道了一个词叫Augmented Reality(AR)增强现实。当时觉得能在现实景象中附加上各种形式的数字信息,很酷;然后2011年初在奥斯丁见到iButterfly,第一次觉得增强现实的商业时代终于不远了。一直都相信AR是发展的方向,但是当看到很多基于AR的应用以后,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AR可以帮助人们在眼前现实世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层面,但是如何真正让人们直接更好的与虚拟(即数字)世界交互呢?这好像已经超出了AR的范围,那么更让人兴奋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这次在日本参加IVS大会,终于找到了答案。有一个名词叫做Physical Computing, 也不知道该怎么准确翻译,就叫做物理计算吧。按维基百科的解释:

Physical Computing, in the broadest sense, means building interactive physical systems by the use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at can sense and respond to the analog world…In the broad sense, physical computing is a cre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s’ relationship to the digital world.

就是说, Physical Computing可以理解为通过软硬件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的系统。或者说,它是帮助人和数字世界直接交互的一整套充满创造性的框架。这里所谓的框架,应该是指Physical Computing并不代表一种新的技术,而是众多技术的集成体系。这两个解释或许都还是太虚了。IVS大会Physical Computing论坛的主持人,来自Takram设计公司的Kinya Tagawa分析的很值得人思考。

正如下图所示,人们从工业时代开始单纯的追求硬件,到1980年左右的计算机时代(硬件+电子器件),到之后对软件的重视(硬件+电子器件+软件),然后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将重心倾斜在软件+网络+服务上。而现在Kinya认为应该是一个大的集合,即硬件+电子器件+软件+网络+服务。

要很好的理解Physical Computing的概念和应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展示实例。IVS请来的三位嘉宾都是很知名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Physical Computing的魅力和潜力,

Keio University的Masahiko Inami博士演示了很多对物体感知的例子,比如说,

1. Smoon项目是一个可以自动调节容量的容器(调羹)。在现实生活中烹饪的时候对每种调料的分量搭配发愁,比如说盐和糖的比例应该1:2…这个量常常很难把握的好。Smoon能够做到的就是能够自动感知每种调料的分量从而调节容量大小,比如说你盛完盐后再盛糖时,其容量已经自动调节到你之前取出的盐的两倍容量了. (YouTube视频见这里)

2. 而Fuwafuwa项目是对柔软物体的形态变化的感知。一个例子就是装有感知设备的毛绒玩具(左图),你在触碰它各个部位时,它的眼睛能够跟着你的手转动。

来自TeamLab的Toshiyuku Inoko对Physical Computing的理解更直接的放在了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上。他的Love Letter Project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大屏幕上投影着各种飞动的文字,当你去触碰其中的文字,比如说”花”,它马上会立刻变成很多花儿飞走。(视频如下)

而最大牌的则是日本极为有名的科学家Hiroshi Ishiguro(石黒浩)。它带来的是超仿真机器人。他的机器人,不但样子可以做到和本人极为相似,而且可以被远程控制。也就是说控制机器人的人做什么动作,机器人也会跟着做。石黒浩甚至说他下一步想做的是如果你碰这个机器人一下,控制它的人也会感受到。

是将虚拟世界融入到现实世界也好(正如AR所做的),或是在虚拟世界中渗入现实元素也好(Masahiko Inami博士将之看做和AR相反的概念,叫Augmented Virtuality增强虚拟),对Physical Computing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就像Toshiyuku Inoko所描述的,

A game is really to be You in the game; Touch something, it will respond;

Physical Computing,人与数字世界自由交互的时代让人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