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概念(下文简称为CC),在西方社会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但对于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来说,它的确是。CC基本意为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事物,但其形式并不是提供事物的所有权,而是提供获得或使用的渠道。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租赁,但互联网使得这一切超越了租赁,从而创造除了更多充满活力的想法以及商业模式。
协同消费中的“协同”一词意为我们可以共同利用一个群体的共同资产。这里的资产可以指一辆车、一间卧室、时间、金钱、技术……等几乎任何事物。而“消费”一词则意为我们可以互相交易这些资产来实现不同的需求。通过科技,我们可以迅速地创建并形成互动的网络,而其发展的迅速和规模太大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去认识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只关心两点,1.对方是否拥有我想要的?2.我能相信对方会给我吗?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CC,我们来看几个美国的例子。Airbnb,是一家提供出租闲置房间的网站,源自Couchsurfing.org提出的借背包客们一张床的理念。另一家于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发布的Getaround,同样是一个租赁平台,让人们在不用车时将自己的车租给他人使用。Taskrabbit分享的则是人们的闲暇时间,譬如,如果我正巧没时间去取干洗的衣服或是买点杂货,我可以购买一些他人的闲暇时间来帮我做。Lendingclub提供的是想要借贷现金的人们的平台。而Skillshare这家网站可以让人们交换并教授各自的技艺。
如今有众多类似的模式正在将这个社会从过度消费转向充分利用的状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理所当然地想尽量提高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不让它们浪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去分享事物,或从其他人那里借来,而并不一定要去拥有它们。这对有些并不想一直使用某些物件或服务的人来说是更实惠、经济的选择,同时这样也为出借者们赚得了额外的报酬。Rachel Botsman 在2010年的TED Talk中解释道,这一模式使得一些用于环境保护的词语如“减少,再使用,再循环(reduce,re-use,recycle)”有了更广泛的延伸,如今我们可以说“再分配(re-distribute)”。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无限的。它可以大大地减少如今过多地被生产制造的东西,可以降低大量的不必要的能源、电力、资源甚至财力的消耗。一些公司会担心有了CC的存在,他们的销量额会降低。不过我想对于有些公司来说,现在是它们付出回报的时候了。这些公司有意生产不够耐久的产品,使得人们不得不多次购买。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CC平台或是类似的网站存在的前提是人们之间的信任。在过去的十年间,互联网已经开始建立许多机制以解决这一问题,譬如评级、报告、评论、检查、评分等。Botsman在她的讲话中提出,人们如今花太多的时间在网络上,处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信誉。不需要信用历史来证明我们的可靠度,我们只需看看自己曾经做过的所有的网络交易、评论、互动,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可靠度”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的标题,“协同消费在中国能否走远?”。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正在不断迅速地发展,但是在我看来,要想让CC模式完全植入中国还是有很多阻碍的。CC模式实现的第二步是“我能相信对方会给我吗?”。但是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便是信任的缺失。在马路上,来往的人们互相猜疑。通常我们只是看到外国人会在异国时将自己的包背在胸前保护以防被窃,但是现在,至少在北京的街头,我看到中国人民自己也将包背在胸前了。中国的人口很庞大,因此人们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诚信度。甚至有中国人自己也认为诚信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当我们不断地听到市场交易作弊或是官员腐败的故事时,还有谁能真正相信呢?
在电子商务领域,诚信问题必须被妥善地解决,阿里巴巴网站的支付工具支付宝(Alipay),以及PayPal中国,都采用了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向卖家通知发货,买家收到商品确认后指令支付宝将货款放于卖家,至此完成一笔网络交易。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真正蓬勃发达前,这样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但CC与电子商务又不尽相同,在于CC更强调个体性。
我认识一些朋友正工作于中国的CC模式产业,并有远见想要充分利用资产的潜在价值,并减少能耗,保护环境。这是一项了不起且值得求索的任务。但是我认为,至少在现在看来,要想全面覆盖中国市场,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