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翼天地, 其整体环境在我已经去过不少的孵化器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应该排的上是数一数二的了。整个场地很敞亮,装修风格很有些田园风。然而这个创业孵化器的主人,却是被很多人认为“死板”的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电信。

 

之前我们曾写过关于Open Innovation(开放式创新)的文章,这是硅谷的趋势之一;我们甚至发表过评论认为大公司的研发部门将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创业孵化器形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我本以为国内还没有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巨型公司,可让人有些吃惊的是,中国电信的这个创翼天地已经建立并默默运作的整整一年。

 

创翼天地的实际运营公司天翼创投的副总钮钢和我聊起这个孵化器时,非常自信和乐观。

 

运作模式

 

创翼天地目前的绝大多数孵化项目的团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电信部门的员工。各地员工可以直接在线将申请资料发送给创翼天地。对于最后选定的项目,创翼天地将投入5-20万人民币作为孵化资金,目前这个资金不占该项目的任何股份。

 

每个项目的孵化时限为6个月,之后创翼天地将评定每个项目的成熟度和发展前景以决定是不是继续投资,跟投的金额不定。

 

按照钮钢的说法,目前整个孵化器(即天翼创投)的基金总额为2亿人民币,而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度只要不高于1000万人民币,包括他在内的创翼创投的几个高层均可以直接决定,其所占股份一般会是在20%-30%,不会低于20%但电信也绝不会控股。

 

而让人有些艳羡的一点还在于,每个项目团队的成员因为大部分来自电信系统,他们在“创业”的同时,还可以继续领着所在电信部门的薪酬。

 

开放-对内也是对外

 

创翼天地建在上海浦东的电信信息园里。钮钢介绍说,信息园常会有各地的各部门的老总过来开会,他们常常会到这里看看,而团队需要的电信资源往往借着这些机会跟这些老总一说就能很快推动下去。当然,孵化器的重要责任也是帮助这些团队协调各种电信集团资源。

 

而对于向外部开放,除了希望更多的外部项目能加入孵化器,而每个项目在孵化期结束后,钮钢介绍说天翼创投也非常愿意和VC一起跟投,或者直接收购为电信的服务。

 

项目-必须是电信资源能够帮到的项目

 

创翼天地也接受电信内部员工之外的项目。目前孵化器中的10多个项目,其中已经有两个集团外的项目进入了孵化器。

 

而讲到为什么目前还是电信员工的项目为多,钮总解释说这不是一种对内部员工的偏心,而是基于项目本身的考虑,他们希望进驻的项目能够得到电信各种资源的帮助,而目前熟悉这些资源并能发现创新点的团队自然多是各部门的电信员工。

 

电信在各种资源上都非常有优势,从天翼空间的推广渠道,到IDC服务器,到宽带服务,再到电话号码相关的各种业务和商家资源,其中不少资源还是只能给“自家人”的,相信这些对创业团队来说都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钮钢介绍的几个项目中,比如说屋云的业务是室内地图导航,翼行是交通视频实时查看和相关的数据挖掘,他们中用到一些信息就是“外人”拿不到的。

 

开放式创新,动了谁的奶酪?

 

正如前面所说,象创翼天地这样的开放式创新自然而然是动了研发部门的奶酪。因为按照之前的思路,很多电信集团创新项目都是在其研究院立项进行的。

 

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是显而易见的,每个项目的立项需要的时间太长,而立项后的投入动辄就是100万人民币,但项目常常会因为人员变动等原因无果而终而白白浪费。每个立项项目投入的资金比孵化器中每个团队的孵化资金相比贵的离谱,最重要的,项目本身因为研究院的机制而很难得到市场的直接检验。

 

钮钢说,他们已经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研究院里的项目和孵化器里的项目雷同了。“这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内部竞争,而且我们也向团队保证对他们100%的支持,让他们大胆的继续做。我们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而谈到和研究院从长远来看的关系,本就来自电信研究院的钮钢透露说,研究院也认同孵化器的价值,以后双方在项目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选择标准。

 

如果说创翼天地哪里不好,那么根据我了解的,我只能说单从目前听到的情况,就是电信给这些项目的孵化环境太好了,所以特别期望在那里的团队珍惜孵化器里各种独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