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240160118

在TechCrunch Shanghai国际创新峰会上,动点科技专访了Camera360 CEO徐灏。最近跟索尼镜头的合作成为他重点推荐的得意之作。他说,在自己的产品可以见到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之前,不打算卖掉公司。

-首先开门见山的问题只有八个字,你们打算出硬件吗?

我们正在规划各种各样有可能的硬件形式,也许是相机,手机,或者一个拍照遥控器。我们的原则是要有利于用户更好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你们已经与目前的——除了相机和手机之外的——硬件合作的方案是什么?

其实索尼镜头就是这样的一个硬件。他们当时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很吃惊,这也是一款很酷的产品,他们的东京总部前不久专门过来找我们,这也是在他们的这一镜头获得了某个大奖之后马上就出现了。因为我们尽管没有在日本开展推广工作,通过自然的口碑营销,也把名字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在日本我们也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

-你们现在会主动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吗?

现在我们营销主要针对的还是中国大陆,如同刚才所说在海外主要靠自然推广。

-开放的社交分享和针对个人的云备份之间你们选择了云备份,现在看来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社交和备份是两条路,这两条路我们都希望走,但是有先后顺序的。照片天生具备社交功能,所以开发社交网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时间问题。不过我们选择云备份作为我们走向云端的第一步。每天在我们的平台上会拍出7900多万张照片。

有了手机之后,人们图像更新比较频繁,每一个人可能有多个设备,要在这些不同设备之间管理备份照片,也可以分享给朋友。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是将不仅是摄影,而且是摄影之后的一整套服务都搬到了网上。

-有人说,滤镜图像工具早已经有了很多,Instagram给了这些图片一个家,所以它火了起来。您认为自建社交网络对一款图片工具的重要性有多大?

现在自己建设社交网络会有几个麻烦,首先是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那个软件能在美国兴起主要是因为美国不会有人赤裸裸的抄袭创新。

其次,创业公司要找准自己最佳的成长路径,因为资源有限。新成立的创业应用当中有99%会死亡,只有1%活下来。这1%当中又有99%的社交应用会死去,所以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会让一个社交媒体的创业公司活下来。

第三,我们的团队本来就是一个偏技术偏工具化的团队,不太具有足够搞社交的人才。

最后一点,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机会已经很好,如果专注于社交,有可能让我们失去其他专注的方向。

-使用你们技术驱动的第三方应用有哪些?

现在使用我们技术的第三方包括三星的智能手表,腾讯微博的照片处理工具以及人人网。我们知道新浪微博采用的是美图秀秀的技术,腾讯和人人网采用的都是我们的技术。

-现在图像类工具的玩法是不是已经全部发掘出来了?有没有新的可能性,只是暂未实现?

我觉得玩法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照片是一种很特殊的载体,里面能够承载的还有很多,空间是可以很大,有一个维度可以拓展出更多的视野,只不过这些特殊的玩法还没有由我们想出来,我们如果想到的话早就去做了。

不过我们可以说其中一个创新就是轻相机,这个概念可以是可以说是我们首次提出的,有些类似之前的傻瓜相机,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式判断是否有人像,风景或者逆光,然后使用特定的光圈和快门。我们借用了这个概念,可以根据人像,风景甚至天气和光线来自动选用合适的滤镜。

因为现在我们的滤镜种类已经很多,用户虽然可以享受到搭配的便捷,但有时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把这个工具提供给那些挑选滤镜感到厌烦的用户,只要使用默认设置就可以拍出图片效果比较好的照片。

-在未来发展当中融资和寻求收购方面的考虑是怎样的?

我们到目前为止的融资总额将近一千万美元,到年底将会有新一轮融资。我们暂时不会有寻求收购的打算。

这是我自己的第四次创业,自己的创业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影响一些人。我第一次创业是1996年的数码录音棚,那时唱片刚刚达到数字化,我希望能够让普通大众用数字技术录制自己的声音。第二次是在2004年,我开办了数码婚纱影楼,为传统影楼采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2007年我的创业项目是彩色二维码,这也是国内第一家,我希望能做到一个移动应用的入口。现在我的第四次创业,传承我这样的中心思想,所以我觉得在我所做的东西能够影响一些人的生活之前,还是不急于将其出售的。我比较坚持独立发展。

-你们在商业运营上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

滤镜和模版的冠名,这都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模式。接下来还有流量变现和软广告。我们曾经给化妆品类,电影以及时尚杂志做过合作方面的探索。我们曾经和电影《笔仙》搞过一次跨界合作,他们的续集也找了我们做推广。我们也是《瑞丽》杂志的年度战略合作伙伴。

我们并不会注重讲究案例,主要从收入规模方面入手,验证的是一个长期的增长曲线。

-那么现在有盈利了吗?

有但非常少,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广告和滤镜合作。

-你们从Camera360改名为相机360之后,对于普通用户的认知和下载有什么样的改变?

这个问题你观察得非常仔细。改名的确对我们有帮助,下载量方面我们得到了15-20%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这样一改给用户的第一视觉就会更好。他们虽然知道这个英语单词是怎样的,但是看到相机两个字,更容易发生直觉效应。

不过下载量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衡量数据。我们现在激活的数据有1.8亿,也就是这些人已经在安装之后打开我们的软件。但这也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数字,我们希望能够在最终的活跃用户统计上见到很好的数字。

-美图秀秀同时提供PC版和移动版,你们会考虑做一个电脑当中的对应版本方便同步吗?

我们暂时不考虑PC版,跟美图秀秀这样的前辈相比,我们还在学习的阶段。目前我们还将主要聚焦在手机拍照领域。

-你们新制作一个滤镜的主要产生过程,是来自内部研究还是来自用户的要求?

我们滤镜的产生都是由内部讨论完成,之前我们也看到过一些用户要求的功能,但最终上线之后觉得意义不大。虽然我现在无法一下子想起来,但这样的实例确实是有的,有好几个例子我们都吃过亏。

这也许是因为,能够反映问题的用户可能就是少数用户,正是他们比较活跃,掩盖了大多数主要用户的沉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始终保持自己作为一个用户的心态。有很多东西是显而易见的,轻松的就能在生活中发现,并不需要去做什么灰度测试。我们之所以难以发现,是因为在行业内做得比较深,需要在短时间内验证想法,还要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给该软件的用户画一个群像吗?比如说他的具体年龄,性别,喜欢做的事情等等。

暂时不能。我们还没来得及对数据做很精细的挖掘。

-下一个主要功能是什么?

正在做人脸识别。这将运用于云存储的照片管理中。如果能跟ROM嵌入将是非常棒的,但这需要ROM开发者对我们的技术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