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o-anyperk-ceo

三年前我在东京看到了AnyPerk公司的CEO和联合创始人Taro Fukuyama,我清晰的记得他有一次在聚会上说过,有一天他会到硅谷来开始他自己的公司。在那个时候这个听起来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只是一笑而过。

时光飞逝,转眼现在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理想——搬到硅谷,而又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他和他的一整个团队都让他的公司AnyPerk成为硅谷正在升起的新星。

不过他们迁移到硅谷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本来没有以AnyPerk开始,首先他们遇到的是孵化器Y Combinator。Fukuyama以一个社交约会网站的项目Mieple进入了Y Combinator孵化器,其实那个项目并不奏效。所以他做了一个新的公司Anyperk,这家公司给企业的员工机会以享受健身房,电影院和旅游当中的折扣和会员卡。

实际上在硅谷人才的密度太大了,他们通常彻夜鏖战,所以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服务,来统一给公司的员工提供额外的补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公司照顾的很好。Fukuyama向Tech in Asia这样解释:

“今天在美国,对于很多高技能领域的顶级天才,都有非常激烈的争夺战。但是,没有任何地方像在硅谷这样来得猛烈。公司不顾一切地试图吸引最好的人才。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够确实带给员工快乐和投入感,而这种产品就在硅谷的心脏之内,这确实是非常适应供求关系的!”

今天,AnyPerk 在美国的三千多家公司都有使用,包括 Informatica, Random House, Cushman Wakefield 这样的大企业,也有Pinterest, Pandora, Evernote等非常知名的科技企业都使用他们的服务。不仅在科技公司之间它很流行,传统的业务也很喜欢使用这项服务。

“我可以很骄傲的说,不只我们的员工喜欢我们的产品(我们回头率达到99.5%),而且我个人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它。我来使用它获得打折的滑雪票,电影票,以及手机话费和健身房会员的折扣。”

硅谷的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人在硅谷的联系人有限,那么跟投资负责人开会绝对是要啃下的一根硬骨头。当Fukuyama从日本第一次到达旧金山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一直要见他,但是Fukuyama被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所接受之后整个事情就改变了。他说:

“当我们被YC所接受之后,我们的世界就像翻个底朝天一样。突然之间,我们可以享受整个时代当中最亮丽的某些行业领袖,不仅仅是这样,我们就在这些人的旁边。”

Fukuyama 说,要进入Y Combinator比进入哈佛,斯坦福或者牛津都要困难。想要进去,你必须展现出足够的动力,激情和决心,当然这些是很重要的元素。除此之外Fukuyama表示,创业者应该确实得去做一些他们真正深爱的工作。

Fukuyama表示,“我在这个孵化器里面学到的最重要的其中一课就是,一定要做一些你真的很想自己去用的东西。”

Fukuyama 边走边谈跟我们解释说,当他们的公司引入任何一项全新的优惠的时候,他们的团队都会以批判的眼光质疑,用户是否会对这样一个新增加的选项感到兴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团队就要回去重新寻找一个更好的优惠方案。团队不断进步去实现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有任何一个AnyPerk的客户发现在他们本地的体育场或者分销商不提供折扣的话,他可以扔下一个便签来要求团队取到当地的折扣。

要想对客户表现友好,员工自己先要非常高兴和全部调动起来。Fukuyama 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司文化,这个确实非常见效。

“我试着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什么可以让我的员工自发地告诉他们的亲友,我所在的AnyPerk公司是我曾经工作到现在最好的一家。我们每天都尝试要建设一种反映这个事实的文化。”

2013年8月AnyPerk公司有11名员工,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团队规模扩展到25人,还希望招聘更多人。公司总部在旧金山,在东京有一个工程师团队。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他们的计划是走出硅谷到其他地方去。接下来的一些比较令人激动的功能包括,记住某个员工的生日或者入职纪念日,提供一个移动的选项,让用户在旅行当中就获得优惠,甚至对人力资源部门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

“未来一到两年间,向国际的扩张是肯定会放上议事日程的。我们接到了很多需求,这些需求不仅来自我们已经运营的日本,同样也在亚洲所有地区,包括中国,香港,印度和澳大利亚,更不用说欧洲和南美洲了。很快有一些比较主要的机构都成为我们的据点。”(译: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