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240305263

说真的,以智能硬件的形式切入传统健身房总给外界“没那么难做”的感觉:用户对健身车、跑步机这样的产品本身就很熟悉,像RUNRUNFAST加入游戏、虚拟骑行等功能,自然会对用户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些产品“大多面向个人用户”这一点,令我有些费解。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一定比例的用户选择购买健身器材放在家中。

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的健身硬件,正在走类手环的路线:上线众筹、打造粉丝经济。

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了一家名为青橙的初创公司。其研发了健身工作室预约管理、私人教练免费日程管理、健身/会议/培训报名管理等系统。“我们首先推出的是报名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为针对私人教练的大会特别开发的,”青橙创始人黄而慧告诉动点科技,通过报名系统,私人教练认识了青橙,并开始使用解决痛点的日程管理系统。这就是黄而慧的逻辑:教练使用后,推荐给会员,以至健身房管理者也用起了旗下的工作室预约管理系统。

以上描述稍显复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青橙针对健身房的管理者、教练、会员三方实际提供的是同一套系统,只不过是以三种形式呈现。具体而言,管理者可以通过其排表、录入会员,会员可以预约教练,教练则可以帮助会员约课及安排课程等。

健身房的体验并不好。未报名私教一上来就低头猛跑几公里的,大有人在。缺乏指导,事倍功半,教练确实有存在的价值。但事实是,健身房的利益与现有模式的冲突。“教练最高可获得课程收入的30%,”黄而慧解释说,其中20%是销售收入,教授完全部课程才会获得剩下的10%。销售占主体、体验不好,以至于大多数花钱上课的会员都没能坚持到最后。

于是教练开启了逃离模式:健身房数量正在下降,由多个教练抱团组建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健身工作室正在急速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后者数量在1万~2万家左右,作为对比,前者为5K~6K。青橙瞄准的主要目标正是工作室。

“我们看重的是去健身房健身的人,”黄而慧不满足于只做系统,“模式应该叫做B2B2C。”2B端采取向健身房、工作室收取系统年费的模式,而C端,则借助B端的参与切入电商。举两个个例子:此前,青橙曾在自己的健身工作室展示过壹枱智能钢琴,并售出了20台;类似耐克每年向优质教练赠送旗下产品的方式,青橙也将经过遴选后将要上线平台的产品通过教练展现出来,再卖给C端。

无论是推广逻辑还是产品矩阵,给我的感觉是,青橙都踩对了点。而其也将沿着这条思路发展:继续参加展会,从教练切入;做深电商。

青橙于去年10月份上线,现已有约400家健身房和工作室使用其产品。这支5人团队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来自创新工场的50万美金天使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黄而慧此前是社交旅游产品途客圈的联合创始人。

其于微信内提供服务,公共号为:qingcheng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