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023075966444_640x360

虽然匿名社交“鼻祖”Secret倒掉了,但国内的匿名社交似乎过的还不错,玩法也从文字、图像发展到了语音等方式。

今天要介绍的听说,5月份刚上线,选择回归用语音去玩匿名社交。在其团队看来,语音是人类最自然的沟通方式,相对于文字和肢体,能更清楚直接地传递细微的情感。 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身份”,成为了言论自由或抒发情感的顾虑。所以听说选择了匿名的方式,用声音作为连接人和人的纯粹媒介。听说的创始人方宁说:

匿名不等于秘密和八卦,它其实是去掉了每个人生活中的身份,还原最原始的平等和自由。

“匿名并不是一个社交形态,更多的是一个社交场景,一个去除了或是弱化了人的关系的场景,这样的场景的价值和意义是突显了内容,内容就是人的关系。听说尝试试图营造的是一个平等、自由、有趣的地方,大家纯粹交流内容的地方。”

先来看产品。

_

在听说中,你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和你的朋友以及这款应用的所有用户说出你的秘密,也可以查看来自朋友的或者「发现」中的匿名语音,其中好友是从通讯录中导入,但无法辨识具体实名身份。对那些匿名语音你可以喜欢、评论和分享。

但有个问题是,语音本身是很具有个性化的,朋友之间很可能听个声音就知道你是谁。为此,听说加入了变声的功能,不仅让匿名更加彻底,也让语音更具可玩性与趣味性。在「发现」里听着那些小黄人和柯南们的充满魔性的声音,简直是要醉了。

另外,在内容传播上,听说采取了标签方式。方宁说,如果只是单纯靠后台做首页推荐,纯粹用算法去预判用户喜好什么,没办法保证用户想要的内容,另外语言本身搜索也不容易实现。

听说中的语音录制上限是11秒,相比之下vine是6秒,微信不到6秒,啪啪是不限时(他们现在已转型做fm类型的应用了)。

革命经验证明,语音社交是不能没限制的。如果过长,说的人可能会很爽,但对于听的人就。。。用户的使用成本也会水涨船高,流量费会很吓人。听说团队也觉得,限制时长能鼓励优质内容产生,还能缓解一部分人对自己声音不自信的顾虑,权衡下选择了11秒的语音时长。

值得一提的是,“听说”是国内国外同步上线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方宁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的“海龟”背景。方宁本科学的是金融,担任VP of Finance时,参与中国海洋石油历时4年对加拿大Nexen公司151亿美金的收购个案。曾以Fantasy Sports为原型,发起名为“梦想体育”的体育类社交互动创业项目,后被收购。

目前团队5人,位于北京。已获得天使投资。

“我们融天使轮的时候,也和某投资方交流过。他们还是认可我们在语音上的想法,不过也留了一句话,语音不好做。目前语音类,除了即时通讯、FM性质的,没有哪个做偏UGC用户产生内容的做的特别好的。也许就唱吧、大家嗨歌这类算是刚需。”

“不过,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顾虑或质疑。比如如果人和人的关系就停留在内容,话题,而没有后续的社交(一定程度上说的是:我要认识你,你要认识我),那会很不爽。这个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想看看的。做内容,做语音,大家都说是找死。而我们想的是,声音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也传递细致的情感,在没有人和人身份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做到真正的内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