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915

在合并潮盛行的当下,是初创公司的融资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潮。资本寒冬下,创业者是否还有机会?又该如何摆正心态绝地重生?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右二)作为嘉宾在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北京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童士豪自述。为更清晰表意,动点科技有做修改。

前段时间,雷总在我们15年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虽然BAT看起来好像实力很大,但是他点出了三个方向:不管是农村互联网也好,还是企业移动的服务也好,甚至于将来生产的自动化,都是跟BAT没有太多的关系,市场还是存在很多的机会。所以你说寒冬来了吗?我们都经历过2008年,其实寒冬是好的创业者好的创业时机,因为所有的成本都比较低,留住人才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还要看创业者本身怎么想。

说资本寒冬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比较难定义,很机械的定义是几年一次。创业的高峰都是伴随着一个行业巨大的变革的,行业产生巨大的红利,导致一大批创业公司产生。这一次巨大的红利是来自于智能手机的红利,以及智能手机跟社交这样的一个红利。但到了今天,我们看到新的智能手机的用户增长在放缓。一个大的趋势就是,从刚开始的爆发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增长,再到速度缓慢下来。而跟随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接下来就会碰到一个问题:你的用户增长没有那么快了。

原来大家疯狂圈地的时候,你不圈你是傻子,用户增长的很快,即使产品很粗糙,但由于用户的选择不是那么多,所以你一定是以最快的速度跑。以最快的速度跑你可以拿到最多的钱,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资本量来说,别人是你10倍的资本,你产品再有优秀也没有什么优势。到现在整个行业的增长放缓后有两点已经很清晰了:其一,用户不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二,投资人也越来越清楚,这个领域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了。所以拿到大资金的机会没有那么容易了。

我们再来谈谈最近的合并。基本上资本市场对于大的行业领域的领头羊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早期的投资者到一定的时间会卖掉一部分股份,但是也有新的投资者愿意加入。不管是滴滴也好,还是Uber也好,后面的融资会有新的投资者进来,他们看重的是这个行业不仅仅是打车而已,还有其他的服务可以做,上升的空间比较大。如果寒冬真的到了,两边打架也不会那么凶了。最重要的是,一直不断的补贴,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共识。

在美国也会发生资本寒冬的状况,但是O2O的公司没有像中国这么的疯狂,所以融到的资金没有中国这么多。美国很多年轻的创业者都是从非常优秀的大学出来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住在旧金山、洛杉矶等等大城市,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就那么多,所以市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拿那么高的成本去做一个即时服务的项目,其实是很难获利的,所以迟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美国很多创业者都需要有生活跟工作的平衡,一天只想工作6到8个小时,大家都变得很乖,10点上班,晚上6点就去娱乐了。中国的公司一般每个星期至少工作6天,所以中国拼的速度比美国公司是更狠的。但是我们在美国投资的一家公司,他们做事的风格比较像中国公司,像Uber工作也是很积极的。像这样的团队我认为也会越来越多,融钱的速度、成长的速度等都会比之前进入的公司要快。

太多的创业者是年轻的创业者,做的事情是跟他们类似的人去合作,而且美国的90后用户不过四、五千万人左右,并不是很大的市场。所以碰到饱和点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