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0626112SO38

链家造成的影响依然在蔓延,有消息称,上海相关监管部门日前召开会议,主要就各银行房贷价格、投放计划和与中介合作的情况进行调研。

据悉,相关监管部门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希望各家银行不要在利率上打价格战,保持价格稳定;二是希望了解各家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投放计划;三是了解银行与房产中介合作的情况,特别是在合作中是否遇到问题和困难。

此前由五花八门的杠杆工具导致的的股市泡沫似乎在一线城市的地产市场开始重演。去年,深圳新房成交面积暴涨65%,成交价格暴涨47%,单价突破4万元/平方米。疯涨的房价催生了花样繁多的投机方式,在深圳,人们开始用“众筹”的方式凑齐首付,约定房价上涨到某个点时卖出。去年,二手房众筹平台拼房网在深圳上线,该平台针对想要购房,资金周转又暂时存在困难的个人,通过众筹方式完成房产购买。

在上海,链家利用金融衍生品“加杠杆”的举动在上月底遭到监管部门点名。但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链家,去年以来,很多机构均推出了名为“首付贷”的高成本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他们将“首付贷”包装为年化收益率8%至12%的P2P产品对外发售,然后转手以20%左右的高利率借给购房者,这样,他们就可以用10%甚至更低的首付款买房。

在北京,目前链家门店依然可以为购房者提供“首付贷”的业务。

有数据显示,在地产中介行业,通过银行之外的“场外杠杆”实现购房成交金额恐怕早已超过1万亿元。尽管这与银行业的房贷规模远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行为毕竟游离在监管政策和正规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之外,杠杆的叠加效应很容易成为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在市场看来,这些杠杆工具大大刺激了短期的投机需求,同时也让银行失去对借款人的风险辨识能力,降低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房价开始下跌,投机购房者的违约行为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业内人士称,个人在民间的借款情况,如果没有在征信体系里面的借款,银行也会比较难判断。银行重点还是会考察个人的征信记录、收入、流水等数据,而这之外的则可能需要信贷经理的经验来判断。中介和信贷经理出于自身业绩的考虑,可能并不会有很大动力去细查这方面的问题。

监管机构显然也注意到了相关问题。新华社日前援引人行深圳中心支行的表态称,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人资质审查,对于利用首付贷的贷款申请,应拒绝受理。

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峰此前也曾向媒体表示,当前最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金融部门快速地行动起来,从管控风险的角度,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适度收紧信贷,防止投机需求过度利用金融杠杆炒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