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振宁先生,各位都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科学大师。最新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传来的消息称,他已经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公民并加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为中科院院士。这无疑在学界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历史资料,杨先生是抗日战争时在西南联合大学念本科、硕士,后于196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念博士,他在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他认为父母亲是不赞成他加入美国籍的, 所以直到1964年, 来美十九年以后他才下决心加入了美国籍。对于这件颇有争议的事, 杨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解释说:
换美国护照是因为学术和工作的关系, 要去各个地方旅行。而拿中华民国的护照旅行当时非常不方便 。 他在1971年重回中国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到中国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杨振宁曾与陈省身、丘成桐等一起参与“保钓”运动。
杨振宁最大的成就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来,他也为国内的高校教育工作和尖端科研成果作出不少指导和贡献——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600万美金以上给清华大学,用于引进人才。杨振宁还邀请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就拿最近来说,他对于中国要话费两百亿巨资造对撞机提出了异议,认为目前中国高等物理学者不足世界1%,项目建成后必然为外国人主导,为他人做嫁衣。虽然引发不少争议,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只有出来开展辩论道理才会清晰。
据了解,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先例可循。为此中科院有关部门研究出了新的政策,欢迎杨先生的新身份。目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人数为754位,其中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重要的不是这件事本身或者说我们多了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名号,而是杨先生落叶归根背后能够带动更多出国游学的学子和优秀海外人才回国建设,祖国的大门是热情敞开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