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

小米昨天发声明回应北京电视台《消费观察》栏目对小米6手机的批评,其中一句话我要在这里划个重点:

“据查,BTV《消费观察》报道中所采访的用户杨女士实为某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编辑王某工程师也为该网站手机频道编辑。该栏目在报道中以王某冒充消费者杜撰采访内容……”

在目前没有掌握更多信息的前提下,我只能说小米这个指控是符合逻辑的——也就是它有可能是真的。接下来就看北京台怎么回应了。

这期节目采访了一位自称在3月份买到小米6的用户,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就算排除小米长期产能不足的耍猴因素,你也是不可能在4月开发布会以前(节目中消费者拿到的陶瓷后盖手机更是5月才上市)就买到还画在PPT上的手机型号的。那很大概率是一台工程样机。

小米理论上能知道手机往各科技媒体的流向。当年小米给各大媒体送第一代笔记本的评测机的时候,是往笔记本的A面雕刻了各大媒体的Logo的;开发布会现在对科技企业来说,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各位“媒体老师”会受到全方面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个称职的小米公关完全可以做到一看电视上的人就知道他是哪家媒体的“老师”。

实际上,不需要在评测机内部弄手脚,比如放个录屏或者监控什么的,就完全可以知道手机是去哪儿了。而即便如此,前一阵子的Flyme某个版本还是爆出在系统自带相机截屏的时候会叠加一个很难见到的水印,水印内容是包含该机器序列号信息的二维码。

另一方面,我想了一圈,发现科技媒体理论上还真是能干出这样的事。毕竟媒体接过来厂商喂的稿子,嚼都不嚼直接吐出来已经是再常见不过的了。而且现在广告屏蔽已经成为浏览器标配,科技媒体又很难找到更好的赚钱手段,只好多接点广告费,并且最好可以旗帜鲜明的站队,才能有机会养活本来就在萎缩的记者群体了。

 

现在,偶尔有好文章零星的出现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号,例如最近比较火爆的对“所罗门”的采访就是出自此前默默无闻的“默尔索”。但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实体,也包括这个“默尔索”,都很难长时间维持文章的高质量。以前的门户、现在的界面,“差评”、“老道消息”,都是费了极大的力气和用严苛的制度,才确保了文章长期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输出。

偏偏这种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又能养出口味很刁钻的一批穷酸文人,除了新闻理想比较好听,其他就是钱想要很多却赚不了那么多,要求提的一大堆却又喜欢碰钉子搞事情,不管是领导还是厂商都最不喜欢有自己主意的记者了。养这些人又需要更多的钱,这种情况下,它们只能是逐渐成为珍稀品种,而且越来越濒危。

老实说,你能明确的看到盈利手段的科技媒体,都还算是相对处境好一点的。比如明确标注广告和软文的,办会办活动的,评奖的,这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都可以期待他们的文章质量不会太差的,因为没必要篇篇文章都带着销售任务。反而,如果某个媒体没有你肉眼可见的盈利手段,还标榜客观中立,特别是某些有评测能力的机构,它们就算自己不会因为经济压力崩溃,也会被利益相关的厂商什么的打击的很惨,还是杀人不见血的那种。

早几年,你还可以说新闻部门是靠其他部门输血养活,可以客观中立,超然物外。现在?(这就说到小米这个回应里面更有意思的一条了,)现在几大门户还有几个坚持要继续养编辑写稿子的呢?它们全都转型成为机器排序的自媒体文摘了。搜狐第一个撤退了,接着网易也“各有态度”了,然后腾讯也要打散门户,全面走天天快报道路了……

——免责:虽然我列出了一些媒体名字,但各家门户至少都还有一点点留守人员(就连搜狐IT自己记者的号,一天还能挣扎着发一两篇稿),所以以上那一段,我并没有猜测小米说的是具体哪一家门户的编辑,尽管目前门户科技频道只有 5 家。

这种情况下,要是门户编辑部为了体现自己还是有创收能力的,不惜作出比发软文更大的牺牲,那他们“上镜代言”也在意料之中。只不过,做到这个程度,他们跟最近曝光的那个“神医”刘洪滨阿姨也就相差不远了。

科技媒体历史上就是所有行业媒体当中最快实现变革的一支,那么如果说媒体终将消亡,科技媒体也是所有媒体形态当中死得最快的吧。但是,我还是觉得前同行能不打马赛克就上电视,可能还以为不会被人认出来,这还是挺辱科技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