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 Title Arts

最初也最纯的“共享经济”的初衷是“闲置物品能换钱”,其实增加闲置资源利用率,降低浪费,节省成本,是很多人梦想的经济形态。

看似美妙的理想,实现起来却总是变味。很多时候的“共享经济”都妥协成了某种形式的“租赁”。要将个人闲置资源共享出来,最大的障碍就是安全和监管问题。

共享高校宿舍是典型,共享睡眠舱却成了先烈

成都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41间闲置宿舍,在暑假期间测试向社会开放为“共享宿舍”,每天25元。据说,这宿舍挺漂亮的而且还干净,入住时被要求刷身份证。“程序上与住旅馆或者宾馆一样”。

这不禁让人想到上个月火了两三天就被查处的共享睡眠舱,租金最低半小时6元,也就比时租房便宜一丢丢。因为地段毕竟在一线城市,尽管价格比共享宿舍高了很多也是非常吸引人的。然而,这个网红刚出来几天就被查处和拆掉了。

住宿方面的“共享经济”,难道真的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特许生意?其实不然。上面提到的那所学校,随着开放宿舍一起的,还包括开放了文史馆、食堂和体育场馆。为了加强管理,学校加派了人手,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算一笔经济账就知道,学校这次共享宿舍很难说得上有经济效益,只是推广特色旅游的一次宣传活动,在学生放假期间继续维持部分后勤保障设施和安保运营,其成本应该远大于收益。反之,没有任何安全、卫生、消防措施的共享睡眠舱,开办时只有一个睡眠位置,则其惨遭查处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算上各种监管和运营成本以后,再谈共享,就不是“闲置物品能换钱”那么轻巧的事情了,真可以说应了一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其他高校学生自发的“共享厨房”,和“共享”了家庭主妇做饭能力的“回家吃饭”等私厨外卖一样,都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的监督;小区内四五平方米的“共享健身房”、商场内的单人KTV等则需要满足噪音、安全、消防等认证需求。当然,类似迷你KTV这样,将机器设置在公共场所,可以借用商场的公共安保和消防资源,是节省成本的一个方法。

作为这波“共享经济”标杆的共享单车就是事实上利用公共资源“搭便车”,节省管理成本的典型例子。自去年底到现在差不多一年时间,共享单车的领跑者已经是双创典型,而它们依然受到慷他人之慨的质疑,在某些二线城市没跟政府谈拢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第一天摆放第二天被城管收走的情况。

共享个人闲置资源,标准化是必须付出的成本

ofo大量投放单车之前,也标榜自己未来想回收社会闲置单车;滴滴顺风车、Airbnb、Wi-Fi共享赚钱也都还保留着共享经济初创时期的“古风”。无人驾驶汽车的美好愿景中,除了降低事故率,解放人类时间,在闲置期间自动开出为车主赚钱也是每次必提的一个优点。

然而我们人类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比如你说共享家厨订餐可以赚外快,你平时做家常菜的标准和外卖餐厅的标准是一样的吗?有没有过对付着吃一口剩菜的时候?家里掌厨的有没有要求考卫生证?比如你说家政服务互助,家里扫地洗碗洗衣服的有没有标准,能直接按照雇佣保姆的家政服务标准衡量吗?当你做家务做得不好的时候,家人是要求退款退货了,还是因为爱而睁只眼闭只眼了?

所以,如何让对外共享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衡量,可量化,一直是想要做这个共享经济的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信任。而且,个人物主往往在共享过程中寂寂无名,一旦出了一丁半点问题,最后背锅的肯定是平台。平台只有做到淘宝那个程度,大家才会把问题归到特定的卖家身上。不然,像Boss直聘这样,为了提升活跃度而不惜放低审核标准,最后玩脱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实践中,Airbnb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尽最大努力确保了房东群体的均质化。虽然我不认同他们的反歧视政策,但我理解这是让房东群体统一价值观,使产品更加标准化的一条道路。换言之,就是尿的到一起的才聚在一个平台上。而滴滴在专车司机认证方面,一开始开口子,后来被政府网约车新政堵上,就不得不通过雇佣自营司机,改为租赁经济这种高成本的方式,来实现运营的标准化和均质化。

没标准,没监管,个人资源永远也难“共享”得起来,就是让它烂在地里,这个损耗的成本,也低于加上认证标准和维持标准后再去共享的成本。我觉得还可以回去复习一下,为什么19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的牛奶会被倒进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