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 Title Arts

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共识。然而男女又确实存在身体上的差异。这份差异是否让男女有了天生的分工不同?是否让女性做“不属于她”的工作时,更容易遇到责难和压力?

反过来,是不是一定要强制保证每个岗位男女都一半一半,就能解决所谓性别歧视问题,至少也是最保险的用人策略?

美国社会对性别平权的态度,一直在左右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而由谷歌员工内部备忘录引发的争议,似乎证明最近是强行抹平性别差异的激进派占了上风。

一份备忘录引发的“血案”

早前,谷歌一名高级员工发布了反思公司内性别差异的备忘录,并毫不意外的因此被火线开除。由此引发的风波发酵了一段时间,然后被最近发生的白人骚乱和西班牙的恐怖袭击冲淡。

在这位谷歌前员工的备忘录中,一些论证的偏误曾被疯狂吐槽。比如这里(翻译见此):

总的来说,女性对“感情”,“人”,“移情”更感兴趣,而男性对“思维”,“实物”,“系统”分析更感兴趣……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女人更喜欢社交和艺术领域的工作,男性更喜欢编程……这导致女性无法要求加薪,说出自己意见,当领导者。女性更加焦虑,无法从事高压力工作。

在论据可能出错的前提下,这名员工表现出了他认知范围内极大的宽容和大度。他认为生理原因导致男女社会分工不同是不言自明的(而看客普遍表示需要更多的论证),但他坚持“我们不要认为性别差距就意味着性别歧视”,特别反对机械的降低标准录取女性员工,来填补公司所谓“多样性报告”上的缺陷。

“多样性报告”简单说就是一家公司招聘了多少比例的“弱势群体”,有多少女性,少数族裔,残疾人员工。这个比例没有法律规定,但硅谷企业普遍不得不套上这道无形的枷锁。在回顾Uber年初闹出的性骚扰风波时,美国媒体居然有如下说辞——

虽然多样性报告本身并不会催生更加包容的文化(尤其是在数据不变的情况下),但确实会给内部及外部释放出一种信号:这家公司了解自己的问题,并在努力改正。正如Mead(HR经验平台InHerSight的创始人兼CEO)所说,多样性报告“能够显示你乐于保持透明、开放”。”

这段话体现出的“皇帝的新衣”一般的态度让我瞠目结舌。这也是那位谷歌小哥再怎么螳臂当车,也阻挡不了的滚滚铁骑。

在政治正确大潮的冲击下,那位谷歌前员工连接受教育,更正三观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立刻“清理门户”;在公开场合,他的多数同事必须表现得就像他是一块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

为何敏感的性别话题会引发讳疾忌医

对待那份谷歌内部备忘录的态度可以说褒贬不一,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论调,就是极力批驳这个备忘录试图证明女性在科研方面的弱势地位,是因先天的,不可改变的生理差异所致。

反对者主要说,世界上有无数女强人,优秀的女科学家,不按刻板成见来的杰出女性。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阿达·洛夫蕾丝是女性,斯坦福那位强悍的AI科学家李飞飞也是女性。等等。同时,目前没有任何被公认的科学研究结果,能够证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先天不可逾越的能力差异。

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性别对人体智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确实有,但不如家境、教育水平和基因突变等因素重要,那么一样会催生在优越条件或万里挑一中成长的女性人才,却对于统计学意义上的女性没有帮助。其二,就算真的有研究人员做出了有“性别歧视”嫌疑的研究结果,那还不得被大家的口水淹死?他敢发出来吗?

实际上,不少平权支持者们受到的教育,和他们心中认同的价值观,让他们就像背诵《圣经》词条一样,认为男女在智力层级上必须无条件抹平性别差异,不承认任何在智力层面的男女有别。同理,他们对不同种族、不同性取向这两个“火药桶”下的人群差异,也是尽一切可能去否认的。

但是让这些人探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区分变量,例如年龄段,例如同一性别、同一种族内部的人群差异,他们则可以大大方方的去做相关研究,万一结果显示出有正/负相关,也不避讳。

这里其实诞生了两个不正常的“自证预言”。一个,确实有很多女性受到了“女子不如男”的耳提面命,从小顺着社会规训的女性所谓“应该做”的事情去做,结果真的长成了社会期望的样子。另一个,我们无法找到一星半点能证明,或者有条件证明男女真的存在先天差异的论文,尤其是说女的在什么方面不如男的那种,因为这种研究以前是冒个头就会被同行狠狠批判,现在可能根本就立不了项。

承认性别差异存在,好处大过坏处

知乎曾经有个问题:“女朋友不会看手机上的电子地图,我觉得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能不会呢?”这个问题一度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感到悲观。

当时我看到问题去搜索,然后找到一个育儿百科的页面。里面也不知引用了什么来源,反正它这么说道: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男女在确定方向时分别使用了大脑的不同部位。女人通过大脑皮层来获得事物的表象并以此来确定方位,而男人通过海马体来获得事物的几何学定位。

通俗地说,就是女人多通过标志性的建筑辨别方向,如往左是药店,再往右是杂货店。而男人则倾向通过几何学的方法来确定方位,如博物馆应该在南面。

尽管上述内容缺乏可靠来源,NHK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用实际测试的办法确认了上述的结论。实验中有男女两人被要求走出迷宫,女性习惯根据标志性的建筑物认路,男性习惯根据东南西北的方位认路。因此,一位知乎用户总结道

“女性不会看地图”的论调,只适用于男人在“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行动”的前提下。事实上,如果女性能活用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掌握的发现标志的能力,在走向目的地的时候,能获得不亚于男性的成绩。

她继续说道:

上述实验也并非是要为了比较强调二者禀赋的差别,从而得出”女性不擅长XX、男性不擅长XX“这样的结论,而是为了说明“因为二者天赋间存在差异,所以为了达到相同的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天赋,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

我们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有时也同只知一味努力不知改善方法有关。比如老师上课用传统方法教学生认地图,大部分男生十分钟学会了,少部分女生学会了;老师同时讲了两种办法十分钟,绝大部分一次性的学会了。

女性可以考虑摒弃传统的、甚至说男性化的方法,转而考虑更合适自己的方法,达到高效学习、工作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女分校、分院制度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的确,根据“女性不习惯按照方位确定路线,而是习惯根据路标找路”的观点,地图厂商近一两年来已经做了大量的改进,推出路标随人动的导航功能,有的地图甚至配备了AR实景导航,让后置摄像头照出前方路线,直观的箭头叠加在屏幕上,跟着箭头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特斯拉的概念车载导航系统,也将采用类似的AR指路替代车机小屏幕的地图导航。这并不是专门为女性而设计的功能,男性用户同样也会受益。

同时,男女之间方向感的差异就算存在,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变量,对任何人来说方向感都是“用进废退”,可以通过导航课程习得阅读地图的能力,也可以因为过分依赖全球定位系统(GPS)而衰退。卫星通信和导航顾问 Roger McKinlay 就曾在《Nature》撰文,警告人们不能完全依赖导航播报,他认为事先研究地图不仅可以提高导航能力,还可以提高观察地点的能力,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并非专精此道的科学家,不过我觉得,承认男女间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好处大过坏处。如上所讲,没有任何一种科学实验能证明男女性别不同导致了多少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它可能抵不过你的“我亲戚”,“我朋友”的切身体验。但因此就和稀泥,强行抹平男女差异并不明智。承认男女间存在差异,反而是对两个性别的尊重。

正如上面的知乎答主总结的那样:

男女差异并非狭隘的局限于天赋方面。在生理方面,男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疾病,如片中提到的微小血管狭心症,是只有女性发病的。明确这种差异的存在,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男女差异应该是一些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谁比谁强谁比谁有更多技能。

我期待有一天,人类可以去除干扰因素,正视人类性别、人种差异,并基于此作出认真的科学研究。有了这样的研究的话,人类对自身奥秘的了解就会更进一步,而只有了解才能促进共识的达成。不过在如今的气氛下,似乎我的想法有点儿过于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