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

随着酷骑单车押金风波愈演愈烈,更多人关注的焦点,开始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玩家生存状况的担忧上来。这个曾经风口上的创业项目正在逐渐露出它真实狰狞的一面——在摩拜、ofo光鲜亮丽的背后,一众中小玩家艰难求生。而早在酷骑的风波之前,已有悟空单车、3Vbike 单车、町町单车倒闭。

共享单车是否将迎来洗牌期?中小玩家抱团取暖是否可行?被收购的机会有没有?对此,动点科技采访了ofo投资人朱啸虎,他相当干脆地回应:规模都太小,可以忽略。这看起来也是第二梯队玩家们普遍面临的局面。

抱团无事无补?

几个月前的“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谈及ofo和摩拜,朱啸虎曾相当肯定的说“合并目前来看不太可能,双方认知差别很大”,不过最近的“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他却话锋一转,“虽然ofo与摩拜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

既然摩拜和ofo都有可能合并,其他中小玩家是否可以选择合并、抱团取暖呢?其实先例也有,这次深陷危机的酷骑单车据称也在寻求同行的收购,此前曾接触某共享单车企业,但由于品牌调性、理念等不合未能成行。不过,朱啸虎却对此并不感冒,他颇为“无情”地指出,即便第二梯队单车品牌选择抱团取暖,“规模也太小,可以忽略不计”,无法撼动既定的市场格局。

抱团取暖可以忽略不计,那“抱大腿”的方式是否可行,有没有机会寻求ofo、摩拜的收购呢?朱啸虎的回答同样无情:没有收购价值。理由仍然是规模都太小。

看起来,共享单车中小玩家最后的命运,在朱啸虎眼里早成定局,“规模都太小”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可以看看具体数据。

规模碾压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ofo和摩拜两大巨头已分别占据51.9%和40.7%的市场份额,其他品牌只有不到10%的占有率。

而据易观6月份的数据显示,2017年6月,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和酷骑单车分别以51.9%、45.2%、4.6%分别占据中国共享单车APP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

虽然在“谁是第一”的问题上各家数据机构都颇为微妙的保持不同看法,但一个显著的共识是,ofo和摩拜已经占据国内市场超过90%的份额,而包括酷骑、小蓝单车、小鸣单车在内的诸多其他玩家只能瓜分不到一成的市场份额,可见差距之大,竞争之惨烈。

yiguan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出问题的酷骑单车并非是个毫不起眼的角色。易观报告显示,其APP活跃用户覆盖率甚至在排在第三名。而根据酷骑单车官方数据,2017年3月,酷骑单车总投放量突破40万辆,排名行业第四;2017年6月,酷骑实现了单车投放总量、用户规模、APP新增活跃用户数全面排名行业第三名。酷骑单车的创始人高唯伟曾透露,自己已投入近10亿元。

这样的成绩和体量仍不免出现问题,虽然有自身的原因,但也很大程度反映出了第二梯队玩家在这场战斗中的生存局面。

“资本diss”

一个关键点在于,截至目前,行业融资额已超60亿人民币,其中,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均已完成D轮融资,这些资本绝大部分流向了头部企业,而其他玩家则依然在受困于资金链的窘迫。借用目前的流行词汇来说,这就是来自资本等面的“diss”。

考虑到共享单车依然是个烧钱的生意,资本输血就显得尤为重要。烧了十亿人民币依然玩不转这个生意的酷骑,最大的失误就是至今仍没有找到融资方。

airui

此外,第一梯队玩家们不仅拥有丰厚的资本支持,背后的巨头能量同样不容小觑。ofo、摩拜背后的投资者阿里&滴滴、腾讯分别给予两家数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仍会持续),极为强大的资源导入(支付宝&滴滴、微信入口等)。对于中小玩家来说,这种规模的资源支持可遇而不可求,他们打的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战争。

事实上,不少从业者接受动点科技采访时表示,行业洗牌早就开始了,这次不过是一次集中爆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粗暴和疯狂的竞争之后,监管政策也在逐步开始收缩。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经或是正在计划出台相应的“限投”措施,更多二三线城市也在观望酝酿之中。这也意味着,行业需要逐步放弃传统疯狂烧钱投车模式,中小玩家的空间也进一步缩小。只有在更人性化的产品、更精细化的运营、更下沉的市场中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才能避免酷骑单车,乃至悟空单车目前的命运。

中小玩家们怎么看目前的市场变化,他们如何应对行业洗牌?我们稍后给大家带来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