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成立,到今年5月底宣布完成 C+ 轮 6.2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 45 亿美元,商汤科技走过了一条火山爆发式的迅猛发展之路,如今,其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AI独角兽企业之一。那么,商汤科技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它的成功对更多的创业者而言是机会还是挑战?

为此,2018年7月2日,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杭州 2018上,我们特意邀请了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徐冰,他不仅为我们分享了商汤科技的成功经验,更解答了商汤与其他初创企业关系的问题。

商汤成功的天时地利与人合

商汤科技为什么能够发展这么快?徐冰主要介绍了两个关键点:

首先,商汤科技从2014年起,逐渐建立起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壁垒。据了解,中国前些年的创新主要是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有O2O以及共享单车等。不同于商业模式创新,徐冰认为商汤科技做的其实是高科技技术创新,而要做好技术创新,企业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壁垒。

徐冰介绍,商汤科技在香港创业之初,因为创始人的学校背景,一开始就非常关注技术的原创性,重视知识产权,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商汤如今平均每个月依然有100到200人入职,因此,商汤逐渐打造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这为商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技术的优势让我们手握一把利剑,这把利剑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比较高效地解决问题。”

另外,技术的成熟正好赶上了国内市场的爆发。比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对智能安防有刚需。“现在一些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可以帮助场景极大地提升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这个商业价值一旦被大家所认可,企业就会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去年国家宣布将人工智能定为国家战略之后。”徐冰表示市场恰到时候的爆发也是商汤成功的助力之一。

不过,有技术有市场只是一方面,企业想要成功还必须学会商业化,学会将自己的技术方案卖给需要的人,而在这方面,徐冰也承认商汤最初其实是并不擅长商业化的。

据了解,跟大部分的技术型企业一样,商汤科技初期学术氛围更重,商汤科技初期团队的骨干员工基本上都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这里拥有学术界最早涉猎深度学习的华人团队,但这些人并没有太多商业化的经验。

然而,如今商汤科技在商业化上的成绩却是相当喜人的,今年早些时候,商汤科技宣布2017 年已实现全面盈利,并在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联网娱乐、汽车、金融、零售等行业实现快速落地,2018 主营业务合同收入同比增长 10 多倍。那么,商汤又是如何克服技术公司在商业化上的瓶颈的?

“所以我们2014年来到了北京(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因为我们意识到北京有人才,不仅有技术人才,而且还有商业化人才。”徐冰认为,商业化问题的解决,其实归根结底依然是人才问题。或许,这也能为更多技术范儿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经验。

商汤与初创企业的关系

几乎所有大一点的公司都在试图做平台,商汤科技同样如此。

“商汤早期被认为是一家人脸识别公司,没错,人脸识别是我们第一个拿出来的产品,但商汤最早的定位其实就是要做技术生产平台,即,我们要建立一条流水线,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生产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人工智能算法,不光识别脸,还要识别杯子、车辆、医疗影像等等。”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商汤并不只是要做一个算法平台,更要做一个顶级的算法平台,而为了做好这个平台,徐冰表示商汤甚至已经往这个平台投入了接近一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源。

而这其实也解答了商汤既然已经盈利,为什么还要融钱,而且还是要融这么多钱的问题。“中国经验是唯快不破,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源聚集到这样一个平台之上。”徐冰如此表示。

那问题也来了,既然商汤已经将各种AI识别算法都做了,那其他细分领域的AI算法创业者怎么办?

对此,徐冰表示,算法生产其实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要聚集大量顶尖科技人员、博士、教授,并开动他们的脑子。徐冰认为,商汤做出算法平台之后,就意味着其他不擅长算法的公司再也不用招人来专门做算法了,直接用商汤的算法就好了,而这些企业也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产品落地等同样极具价值的事情上去。

商汤是行业赋能者,而非初创企业的竞争者。徐冰的观点很明确。

商汤未来的挑战?

“早期商汤也遇到过融资困难,但自从我们定位做算法平台之后,接下来比较有挑战的东西就是如何基于这个定位构建起整个创新生态。”徐冰认为商汤已经从一家技术公司升级成了一家产品公司,而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升级成为平台企业,助力整个中国或者全球人工智能的创新。

“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比较大的机遇,当然也是比较大的挑战。”徐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