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资本前身是富达风险投资,是富达国际有限公司(富达集团)的自有资产投资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已经 20 多年。斯道以富达集团的美元资金投资创业企业,从不对外集资。在过去十年中,其对全球的成长企业总投资近 60 亿美元。

西装+眼镜,张柏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斯文、话不多。不过,谈起创业投资,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对于他来说,投资路上的成长过程历历在目,投资案例与故事也是如数家珍。似乎,投资本来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张柏舟在 2016 年加入斯道资本担任合伙人,负责科技行业项目的投资,尤其专注于企业 IT 领域。看起来他似乎是一个新入局的投资者,实际上张柏舟和投资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其在风险投资、科技和管理咨询领域,他拥有逾 20 年的经验。加入斯道资本前,张柏舟曾在软银中国资本担任合伙人,曾任思科大中华区企业发展主管,曾在微软中国历任高级销售和管理层多个岗位,更早期还曾在麦肯锡任职。“职业生涯的每个步骤都带给我很大的价值,这对我的投资方法和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张柏舟总结道。

20 年职业生涯

每提及一阶段的职业生涯,张柏舟总会以“XXX很好,我很感激这份经历。”开始他的回忆。他表示:“麦肯锡会教你按照逻辑的方式去想问题,微软让我真正做运营。”不过,他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麦肯锡到微软是比较大的一个挑战。最初我以为自己什么都熟悉,去微软的第一个礼拜就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运营跟做咨询是完全两回事。”张柏舟觉得微软的运营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很多创业者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他更懂创业者了。

接下来,张柏舟到了思科做战略投资,这段经历让他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强化。“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怎么能去思科?我说为什么不能去思科?他说这是高科技公司。我说我在麦肯锡、微软也是高科技啊。”对于朋友的质疑与惊讶,张柏舟在开始时也不太理解,但是到了思科以后才知道朋友的疑问是有根据的。“因为思科做的事情真的是很深入的基础创新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创新不一样。”他说。其实,从张柏舟投资的案例如 D-Uni、Kyligence来看,思科对其看重底层基础创新的风格有很大影响。此外,思科也让他真正进入最高级的管理团队,了解了处理问题之道。“思科有一个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在碰到一个非常专业的案例时,我们会找出专家来帮忙,这是我们的比较系统化的做法。”他说。

“有些中国 VC 如果看不懂比较深入的科技,就选择不投。”张柏舟表示,硅谷的 VC一般不会这样处理,他们一般有深入的技术水平,如果碰见比较难懂的科技项目,会很兴奋,他们觉得这是新的突破的一个东西,然后再找专业人士来学习。而无论是斯道资本还是张柏舟都更强调硅谷这种做法。“富达集团不只是给予我们资本,(它)还是比较会运用 IT 的一个企业,每年在技术方面投入很多,也有相关的专业技术咨询团队。所以,我在遇到比较专、门槛比较高的项目的时候,会找团队帮忙,他们也可以从技术上做出指导。”他认为踩在巨人或者专家的肩上会有更多的惊喜与收获。

而后,张柏舟踏入了 VC 行业,成为了财务投资人。“在思科是战略投资,战略投资可能更强调赚钱就可以了。而在基金,你要从基金的角度去看回报率,你的投资要能影响整个基金。比如你投资 200 万你能赚十倍,但你的基金是几个亿美金,这个投资是不会对你的基金形成太大影响。”他说。

在这些经历的加持下,张柏舟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投资人。“VC 不仅在于钱,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和经验能够帮助创业者跑得更快,做得更好。”他说。那么,斯道资本和具体会如何推动创业者跑更快呢?他介绍道,斯道资本会给投资的企业提供很强的投后支持,在多方面包括营运、管理、公关宣传、人力资源管理等协助企业。 斯道资本内部的团队也会投入被投公司的工作。此外,其也会帮助公司找其他投资者,以及分享合作伙伴资源。最重要的是,被投企业有机会接触到富达的技术团队,听取他们的意见,如能有机会达成合作关系,更可以形成有说服力的背书。“如果企业的产品不够成熟,至少它可以基于富达的需求调整迭代产品,我们其实在全面地帮助创业公司发展,无论是公司管理,还是产品落地、技术研发等方面。”他说。

数据市场的“思科”

那么,张柏舟具体钟爱什么样的公司呢?“我个人还有团队最关注的一个趋势还是中国数据市场的发展。”他说。

AI 大数据、互联网等在高速发展,我们每天产生的、接触的数据不计其数,但是现状却是目前的大数据相关技术却跟不上。如何利用数据创造更大的价值呢?“现在的数据市场就像 2000 年代的互联网起来的时候:当时的已存技术无法支持互联网,所以诞生了思科这样的公司。因为要做互联网的话,需要路由器等这些基础设施。”他解释道,现在大数据市场也有面临同样的情况,现有的技术未能跟上数据的规模,充分释放数据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成为了市场机会。“数据规模是全球的趋势,中国的数据规模全球最大,所以中国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有很多传统的企业有非常大的数据规模,但他们自身无法处理,所以他们也愿意找第三方来解决问题。”他补充说道。

而说到大数据,目前市场上许多企业都热衷于做应用服务。做基础、底层创新的企业相对较少。而这样的“稀有之物”则比较吸引张柏舟。他分享了两个典型的案例。

首先是数据敏捷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D-Uni。其获得了来自斯道资本的 500 万美元 A 轮投资。

不同的数据库平台之间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使得数据敏捷化很关重要,但传统的技术并不能帮助用户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成为了 D-Uni 的机会。D-Uni 帮助用户快速、灵活地从任何数据库平台以及不同的数据源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说起 D-Uni,张柏舟显得很兴奋,他想迫不及待地把这个项目的闪光点分享出来。首先,D-Uni 的创始人查理 (Charlie Zha)就很吸引张柏舟。“他在行业内是全球领先的水平。”张柏舟说。

查理曾是 Delphix 的 CTO。Delphix 是价值达到 10 亿美金的数据管理领先公司。它解决了快速数据迁移的问题。假如你以传统方式传输 30TB 的数据的话,会花 30 天,但 Delphix 让你三天就解决了,让相关产品能提早推出市场。后来查理又有数据虚拟化的经验,也就是用户可以选择先移哪些数据。最后他将数据虚拟化的方式和数据管理的方式融合起来,做成一个新的东西即 D-Uni。过去需要耗费长达一周左右的时间并伴随着相关系统宕机和客户服务中断风险的 30TB 数据的传输任务, 现在通过 D-Uni 只需数分钟便可轻松完成,并应用在数据迁移如备份和恢复、混合云管理和实时数据分析等不同的场景。“这就有特别高的技术壁垒。”张柏舟说。

而且 D-Uni 对于市场的判断张柏舟也非常满意。“D-Uni 决定到中国来,为什么?因为查理来中国拜访了几个客户,发现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有好几家公司的数据量已到 5 个 PB (petabytes),所以中国面临数据的挑战更加严峻。此外,如果在硅谷做这件事可能还要排队,因为那边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了,而中国的市场有空白。”他说。总结来说,创始团队的实力、技术壁垒和市场是张柏舟强调的因素。其中,他觉得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尤为关键,所以,他偏爱一些较基础的创新似乎“情有可原”。

此外,他还分享了另外一个案例——Kyligence 。斯道资本参与了 Kyligence 的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Kyligence 突出的能力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通过自动数据建模处理和 AI 增强技术来预处理海量数据集并将查询延迟降低至亚秒级,通过整合 Tableau、Power BI 甚至 Microsoft Excel 等常用简单工具来获取新知,Kyligence 没有局限在简单的分析场景,而是致力于帮助客户快速而轻松地管理、访问和分析来自EDW、数据湖及云平台的海量数据,远远超越了传统解决方案,堪称新一代数据仓库。”张柏舟看到“突破性技术创新”,就如获至宝。“数据规模带给技术很多挑战,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司,我们都感兴趣。”他说。

分享了两个案例以后,张柏舟忍不住还想分享更多的经验,似乎他与投资之间的故事还有好多没有讲完。说起这些经历,他神采奕奕。不过,下一个约会已经在等着他了,也许是另一个“突破性”的项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