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正在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落地。在即将举办的 2019 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AI-WIN)上也邀请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先行者来与我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行业的桎梏和未来。

动点科技有幸采访到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张浩来与我们介绍了多年来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察和思考。

据介绍,张浩教授自入行以来一直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工作,他认为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制造企业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非常有必要。除了智能制造之外,人工智能在金融、医疗以及交通、教育、安防等方面还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应用落地应用仍有很大的挑战,他认为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不够,还有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够全面等问题。于是在去年,张浩接任上海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一职后,与上海相关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致力于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工作,并研究应用技术落地的发展方向。

张浩介绍,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于2009年,是在上海市科协领导下的组织,面向全市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的学术联盟。它是在科协的领导下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架起交流的桥梁,同时推动大家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各个现实领域中。“我们学会更多的体现普及和沟通的作用,因为在过去人工智能是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近几年,人工智能成为世界级的研究应用潮流,尤其逐渐上升到中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我们的任务就是搭建科研和应用人员的沟通桥梁,向市民们普及人工智能的概念。”张浩介绍说。

在其从事人工智能的近二十年间,张浩表示也见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起伏,而现在我们也正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中,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发挥其作用。在他看来,目前人工智能主要分成了两个方向的发展,其中一条也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便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路径,其主要的突破来自于IT技术。“IT技术它有人所不及的长处,计算速度比人快,而且存储能力比人强,那么它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说像围棋、象棋机器就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个领域我认为还可以更多向应用方向去落地,比如人脸识别、交通场景的识别、安防、金融、教育、医疗等。”张浩说道,第二个方向是研究开发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合作机理,探索人机结合、人机协同,张浩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未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有人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虽快,但是商业化落地的步伐过于缓慢,张浩不以为意,他跟我们举例说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悄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银行柜台智能机的应用已经让很多银行裁掉了一些柜台人员;酒店前台逐步引入智能人脸识别入住机器;医院也引进更先进的智能读片诊断系统;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也多方面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我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也在不同的领域中有落地的倾向,它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逐步在取代人类一些繁琐重复的工作。”张浩教授紧接着说 ,“但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应用比较缓慢的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会受到算法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芯片发展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之外,还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等等。

这不禁让人想到机器威胁论,人工智能会不会持续抢夺人们的饭碗?张浩回答说:“会抢一部分人的饭碗没有错。但是这个问题每个时代都会碰到,回避是没有用的,就像蒸汽机发明了以后,就抢了很多手工业者的饭碗。人工智能一定会抢一些低端的重复性劳动人的饭碗,同时也会提供更多要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同时我认为人应该永远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跟上就没有抢饭碗这一说了。”

在社会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的当下,张浩认为上海加紧人工智能的部署是非常必要的,即将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包括评选sail奖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相当大的促进引领作用。作为sail的评委之一,他的评判标准将是从商业应用效益方面入手,他也非常赞同奖项的评审机制。“我们通过评审上海乃至全世界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无论是对商业用途还是对行业创业者的鼓励都是非常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