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阅互娱北京分公司就看到一整面墙的书架,放着精装版、未拆封的新书。 乔士海的办公室,也有一整面墙放着他已经出版过的或者买了国外的版权即将出版的书。

“从事编辑行业90%的人都转行了,剩下10%还在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赚钱的人。”乔士海说。

乔士海,中阅互娱创始人,十年以上编辑出版行业经验。从小喜欢读书,每年可以泛读两三百本书,精读五六十本书。无论是从成长环境还是工作中的基因特质,在中信出版工作了八年之后,带着团队成立中阅互娱,投身全媒体出版以及文化空间。

知识服务的下半场——全媒体出版

公司成立一年左右后,乔士海砍掉了一部分的技术投入,公司从东三环搬到了北五环外,阅加也从app改到小程序。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较轻的技术服务可以将内容快速应用以及及时修正。

创办中阅互娱之前,乔士海已在中信出版有过八年以上的出版经验 。从中信出版离开时,乔士海发现,互联网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因迭代速度更快,更贴近市场,电子化的呈现方式使体量更轻便,全媒体的交互性也更强,在技术支持搭建好的情况下,边际成本更低。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得到、分答等风声水起,在此之前的喜马拉雅、蜻蜓FM等也纷纷受到用户的疯狂订阅。知识付费的深度用户稷下小白在采访中说:“经常用的知识付费平台是得到,每天花费在得到上的时间大概有一个多小时,主要是通勤途中听音频,有时也会看电子书”。

艾瑞咨询在关于知识付费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群体性焦虑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内容生产市场信息体量庞大且良莠不齐,若进行严格筛选,提炼出优质内容,便可为这一群体节省时间成本,进而提升他们为此付费的意愿。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曾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用户人数已超过5 000万,用户付费的习惯已逐步养成。

乔士海看到了知识服务下半场的机会。

正如乔士海所说:“大环境迫使内容生产者不断进化,以满足用户新场景下的需求。而传统的出版机构作为内容生产商,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受体制束缚,稍逊一步。”

“并不是所有的纸质书都适合改编成音频或者打造IP。”乔士海告诉动点科技,适合做“纸电声”全媒体出版的书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内容有没有延伸性,后续具有流量转换性。
2.有没有一些流量加持。
3.具备业内领袖的特质,核心是是不是和当下的市场环境和用户,以及作者内容生产的持续性。

在这三者同时具备的前提下,乔士海会为作者做纸质书的“纸电声”全媒体出版以及为作者策划运营他们的IP。同时,现在中阅互娱也在运营自己的IP,在乔士海的出版经验中中,挑选适合的外文书,买到版权进行出版便是乔士海做IP出版的方式之一。

未来——线下文化空间

而单纯做线上并不能满足乔士海的需求。

乔士海认为,线上知识服务在未来是中阅互娱的一个工具,与地产公司结合,打造线下文化空间才是知识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文化地产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底,从废旧厂房到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影视基地、主题公园,文化地产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作为地产领域的一个分支,文化地产虽不如商住地产那样暴利,但与普通行业相比,仍具有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

文化地产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参与,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企业多可按照较为优惠的价格拿下项目所需土地资源,同时可享受部分税费减免及其他优惠政策(如土地近以补贴形式返还等)。

乔士海观察到:线上的知识服务商经常在线下办相关的文化活动,中阅互娱希望可以做一个帮助更多线上机构更加快速、联合落地的空间。“在一个三十万平米的商场中,一层是咖啡书店、二层是亲自阅读以及三层可以是阅读主题的餐厅,一切跟文化有关的主题空间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乔士海说到。

美好愿景的背后也面临着现实存在政策支持和选址方面的问题。

首先,所选城市的地方政策支持、未来建成之后的效果以及当地的经济能力和文化展示能力决定了文化空间能否落地。

其次,目前一线城市可改造的空间有限同时难以找到可建新空间的位置。二三线城市成为更好的选择。

纵然线下文化空间在落地实施上面临着可见的阻碍,但乔士海目前正与地产商洽谈合作,最快的线下文化空间或许会在明年开始运营,乔士海告诉动点科技。